2012年07月02日15:54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早课
抚琴
练武
2005年太清宫神像开光法会
一入崂山道教仙山,道观里特有的浓浓香气就穿过深锁着的厚重的红色宫门浸溢出来,缭绕在崂山的空气里,远处殿宇叠嶂、勾檐斗角,向着朝阳,虔诚的信徒们循着历代道人的遗迹,双手抱拳、双膝跪地俯首叩拜,这里就是中国道教圣地崂山太清宫。
本报记者首次零距离接触海内外负有盛名的崂山道士,令人大开眼界。悠远的道教文化赋予了这里无尽的灵秀之气,道长们谈经论道之声萦绕崂山,彰显着这里悠远的道教文化精髓。
东海崂山道士,这是太清宫监院李宗贤会长给我题写的他最满意的称谓。本报记者这次来崂山采访的数日里,就目前社会上关注的有关崂山道士的热点问题采访了李会长。
久负盛名,振兴道教文化责无旁贷
记者:我们从小就听过许多有关崂山道士的各种传说,崂山道教文化影响了无数代的炎黄子孙,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目前,国家已经步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李会长怎样看待崂山道教文化目前的状况?
会长:道教产生的年代在国内的史学界众说不一,大多数历史学家把东汉末年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看作是道教源头。崂山地区道教活动产生较早,从一些历史资料中看,在汉末“五斗米道”之前,崂山的道教活动已有一定的规模。
在唐代时,崂山道教进一步发展。唐玄宗天宝四年,玄宗派大臣王晏到崂山去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并将崂山改名为辅唐山,这是崂山许多古称中的一个。至今,崂山仍存有孙昙奉旨采药炼丹的遗迹刻石。唐代时,在崂山建三皇殿,供奉中国古代的三位圣人:伏羲、神农、轩辕。截至北宋年间,崂山有四处道教宫殿,即太清宫、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神清宫。
南宋庆元元年全真七子来崂山太清宫,崂山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他一生七到崂山。丘处机的成就也是崂山道士中最高的,成吉思汗奉他为“神仙”,赐虎符玺书,命其主管天下教事。
明末至清中叶,是崂山道教历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这个时期道观星罗棋布,初步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格局,崂山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目前,中华民族已经步入太平盛世,我们深深感到崂山道教文化又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振兴道教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山东是全真教的发源地,崂山太清宫是全真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我们要保持全真教的优良传统,信仰坚定,重清修、守五戒,与时俱进,爱国爱教,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管理创新 千年道观生机勃勃
记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把道士描绘成脱离社会的隐士,甚至有些是反社会人士、犯罪分子等,真正的崂山道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会长:崂山太清宫自古以来被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初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距今已有2150余年的历史。在明代,高道张三丰隐居太清宫潜修,崂山鹤山派始祖徐复阳、金辉派始祖齐本守晚年都曾入住太清宫,使太清宫成为随山派、鹤山派和金辉派共居之道场,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1980年太清宫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党的宗教政策恢复以来,这座千年古老道观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崂山道士的崭新形象也逐步走进群众的视野,尤其是2005年以来,崂山太清宫逐步开放思想,走向正规,通过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以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模式取代了沿袭千年的家长制管理模式,在当地政府和太清宫管理委员会的齐心合力下,以崂山太清宫为龙头的崂山道教取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爱国爱教是新形势下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必然要求,我们按照中央领导提出的“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时刻起作用”的要求,经常组织道众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规,自觉接受政府依法管理,做一个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的合格教职人员。
道风道貌建设 崂山道士常抓不懈
记者:前两年我国旅游部门对外公布的中国最黑的13个景区陷阱中,崂山道士的麻衣诓术被列在前面。有人说,崂山道士的穿墙术终究难以考证,而忽悠人骗人钱财的功夫却实在了得。记者也在前几年看到,崂山的旅游区内假道士算卦骗钱的不少。李会长,你们是怎样治理这种给崂山道士脸上抹黑的丑恶现象的?
会长:信仰建设和教风建设是道教建设的核心基础。
我们把诵读道教的祖经——《道德经》作为信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做为道士的每天必修课、基本功。积极开展向老子、丘祖、刘若拙、匡常修等先辈学习。
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批有关崂山太清宫的一系列管理守则,做到用制度规划、用制度管理、用制度制约、用制度服众。对出家和挂单的道众都有严格的要求,专门制定了《出家挂单规定》,对于办理居士证,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教风建设是道教形象、宫观形象的最直接体现,太清宫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友挂单,有的道友衣冠不整、举止散漫。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道众会上谈要求、讲危害,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同时,维护戒规戒律的严肃性,对于违反戒律,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者,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由于我们对于道风道貌建设常抓不懈,崂山道教的精神面貌受到了各级领导及中国道教协会的肯定。
近年来,个别茶社、工艺品店就利用经营场所的假道士从事占卜、看相、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骗取游客钱财,严重破坏了旅游景区及道教界的形象和声誉。我们所有的崂山道士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清理整顿。现在,崂山在宗教场所内的不法分子已经绝迹,各旅游景区已经面貌大变。
道教优秀文化 每个崂山道士都是传承者
记者: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崂山道教武术、螳螂拳等已经入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历史留给这个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崂山一份珍贵遗产。请问李会长,作为一个当代优秀的崂山道士,在崂山道教文化传承方面能作出什么贡献?
会长:据《太清宫志》记载,张三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开创了习武修道之行。已故的当代道教大师、崂山太清宫前监院、道教内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匡常修道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匡道长在太清宫弘道收徒,传拳授艺,弟子达数千计!
目前,崂山太清宫成立了道教(内家拳)武术团、崂山道教武术团,专门挖掘和传承这一崂山道教文化遗产。
另外,在崂山道教音乐、崂山道教文学、崂山道教影视等方面,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崂山道士们的努力下,都有不菲的成就。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道教协会在崂山太清宫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举办了两届“玄门讲经暨崂山论道”活动,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崂山太清宫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合作创建了宗教学教学基地,为道学界培养了一批宗教学识的高级人才。同时,太清宫开展道众讲经说法评比活动,选拔出一批能讲、会讲、善讲的道众,向前来交流考察生活的信徒及游客宣讲,将道教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思想、优良传统、养生理念、积功累德、天人合一等教理教义晓谕世人,用弘扬道教传统论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闫培森 梁太宏 毕建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