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全民看《心术》,看到了什么?

苗春 

2012年06月11日10:55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心术》海报

反映医患关系以及医护人员现状的电视连续剧《心术》,从5月初在各大地方卫视播出后,收视一片飘红,目前又在中央8套播出,依然吸引了众多观众,媒体上各种评论热火朝天连篇累牍,尤其是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东方网》等。总体看来,对该剧的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两极分化的态势。

直面现实还是粉饰现实?

当下,看病难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几乎可以说是最被全民关注的话题,《心术》在题材上占尽先机。而且,由于出品方在前期宣传上大张旗鼓地声称编剧六六“卧底”医院,演员海清在医院实习,并各有亲身住院或陪护病人的经历,抬高了观众对其短兵相接地反映现实的预期。何况编剧六六近年来连续创作出反映年轻人住房问题的《蜗居》、反映当代婆媳关系问题的《双面胶》等,引领电视剧创作风潮,引发全社会普遍共鸣,所以,观众普遍以久旱逢甘霖一般的心情,期待《心术》直面当下现实,给予真实、犀利甚至赤裸裸的表现。

但是,正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如果观众企图通过此剧看到对医疗黑幕的挞伐,宣泄其郁积的不满,那他们恐怕都不得不失望了”。有文章认为,剧中的确触及医生收红包、医药代表在医院出没、“医闹”扰乱医院秩序乃至器官移植与来源等问题,但“《心术》对这些问题的呈现,与平日的新闻报道、与我们的亲身经历有很大不同”。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心术》是站在医生立场而不是患者立场说话,医生形象太完美,而患者则显得太无理”。以至于剧中的演员韩雨芹也认为,“《心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视角都是站在医生的立场,剩下百分之二三十是站在患者这边的。”六六曾经表示,自己没有站在医生或者患者的任何一方,只是希望为化解现实中医患矛盾的坚冰提供一点温暖。相当多的评论也认为,这部剧想做的,其实是表现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破除其在大众眼中的神秘感,从而促成“不同群体间的和解”。也许,这已经超出了一部电视剧的功能。

演的是治病救人还是“医生护士搞对象”?

《心术》实际上有两条线,即医患之间的故事线和医护人员的感情故事线,大多数观众认为,《心术》打的是前者的牌,实际上却是靠后者吸引观众。

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都曾经拍出过经典医疗剧,并在中国内地产生广泛影响,如美国的《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日本的《白色巨塔》、《仁医》、《医龙》,中国香港的《妙手仁心》等,不但收视率可观,在汇聚生死的冲突、展现医疗伦理、发掘人性善恶甚至进行医学科普方面,都令人称叹。而我国在医疗剧方面一直鲜有佳作。近年来仅有谢君豪主演的《医者仁心》和王志文等主演的《感动生命》曾受到肯定,但也明显地克隆港剧、美剧,而人物、情节依然有些僵化,缺乏医疗常识,受到诟病。此次《心术》无疑在医疗剧创作方面前进了一步,其靠医者的个人情感线吸引观众,也在情理之中。考虑到该剧导演杨阳当年执导《牵手》时对当代人爱情婚姻的“划时代”的高级处理手段,编剧六六对婚姻爱情中人的心理和情感纠葛的“神仙级”把握,该剧凭借爱情剧、偶像剧吸引大众,顺理成章。只不过,熟男魅力十足的吴秀波饰演的风流潇洒的霍思邈大夫,精明可爱的平民“媳妇”海清饰演的剩女护士美小护,冉冉上升的女星韩雨芹饰演的青春靓丽的女演员黄菁菁,荒诞“一夜情”的当事者刘娟,他们之间多角的感情纠葛未免过于复杂纠结。

有位网友的评论十分精彩:“如果说作为一部国际通行的医疗剧,《心术》只能打4分,但作为一部国产偶像剧,它绝对能打9分。”网友认为,“那些曾以为自己拍的是偶像剧的导演们真的该认真组团观摩一下吴秀波和海清的爱情戏……你绝不能否认,全剧几乎所有精彩的段落都出自这二人的对手戏。”不过,这位网友也同时讽刺《心术》:“《白色巨塔》有力透纸背的现实鞭挞,《心术》有医生和护士搞对象;《医龙》有耸人听闻的惊天黑幕,《心术》有医生和护士搞对象;同期播出的韩剧《Brain》有华丽丽的技术流,《心术》还是有医生和护士搞对象……”

有“行业”没有“剧”,有“心”却无“术”?

一些评论认为,与美国、日本医疗剧相比明显差距的是,《心术》只见医疗这个行业,不见“剧”,为了业界整体形象完美,看不到任何败类。更加广被诟病的,是其中的医护人员群体缺乏职业操守和专业修养:护士违规带耳环、项链;手术前只有一个护士洗手,洗完乱甩一下;医生为了和病人的女儿谈恋爱而夸大病人的病情,甚至带女朋友参观正在手术中的手术室;全院医护人员动辄脱岗开大会。一些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看了《心术》后,认为剧中既没有什么疑难杂症,也没有太多真实的医疗场景,演员说出来的专业名词非常有限,医生解决病人病情的专业知识很缺乏。

有媒体讥讽剧中的医护人员形象是固定的,不发展、不成长、不变化,“开始时纯洁美好,结束时还是纯洁美好;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开始时她爱他,结束时他爱她。”而且为了维护这种完美行业形象,人物只能通过大段台词进行宣教,而不是通过情节和人物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结果只能令观众反感。

海清曾经表示,《心术》“不是一剂药,而是一把刀,划开了医患之间的这个脓包。这个脓包出来一定见血,一定见疼,但是真正的药在哪儿,希望大家理性给予”。寄希望于一部电视剧来宣泄观众的愤懑或许偏颇,让一部剧负担弥合医患关系的重任或许让电视剧不堪重负,但《心术》引发的反响说明,需要仁心仁术的,不仅是医生。电视剧行业的人们除了有仁心,希望传达给观众真善美,体现现实关怀,也需要有仁术:让电视剧更好看,更能走入观众内心,尤其是医疗电视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