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欢】日本《NEWS POST SEVEN》杂志6月9日刊登了日右翼分子樱井良子的文章。文章对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批评,称“保卫”钓鱼岛的第一步,应首先从撤换日驻华大使开始。
文章称,东京都政府为“购买”钓鱼岛所募集到的捐款已超过10亿日元,由此可见日本民众对于“领土”的关心度很高,但日本政府的态度依然不够强硬,令人气愤。中国已开始通过公务船只定期巡航的方式,将“目标”锁定钓鱼岛;中国官方以及媒体也不断在强调,钓鱼岛是中方的核心利益。然而日本政府面对中方的强硬仍然无动于衷。
文章宣称,钓鱼岛“所有者”当初正是因为出于对日中央政府的不信任,才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买岛”进行了磋商。在“买岛”计划公布当初,首相野田佳彦和官方长官藤村修曾考虑将钓鱼岛实行“国有化”,这但仅仅是“口头行为”。此后,外相玄叶光一郎令“国有化”方案“急刹车”,认为“一旦实行国有,中日之间将衍生出新的冲突”。文章认为,日外务省并未完全彰显日政府的主张和立场,几乎是在“听命于中国政府”。
该文章还称,日本的外交现状是“察言观色且不逆中国的意向而行之”的“兼顾外交”、“听命外交”,日本政府越是重视外务省的态度,日本的国家利益就越得不到保障。而将“听命外交”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就是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
文章对丹羽提出批评,称丹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身体力行阻止中日冲突”。丹羽的表态不禁让人会认为,“身为日本大使竟然会代表中方利益”,他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向来是“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文章认为,“斗”不代表发生“军事冲突”,所谓“外交”则是守卫应守卫的东西,交涉应当交涉的事情。对方如有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时,应向对方提出验证抗议,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情况下,运用战略与对方对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该文章最后还称,中国一向主张“斗则两害”,但中方却一直在“斗”。中方将“无可争辩的日本领土”钓鱼岛“争议化”,通过“常有理”的方式盯着钓鱼岛。所以,“合则两利、斗则两害”应是日方要向中方传达的话语。丹羽向来本着这样的主张,令人不禁会问“他是哪国的大使?”因此,立即撤换日本驻华大使是“守卫”钓鱼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