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人生有壮志  翰墨写春秋

——康殿英书法艺术

2012年05月04日10:04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海外网电(曲长利)人生有壮志  翰墨写春秋 ——康殿英书法艺术 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每当我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城市,常被一些人和事打动。康殿英其人其事就是如此。康殿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是从建筑企业家走进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位优秀书法家。昨日搞建筑,今天写书法,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康殿英,一九四四年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一普通农民家庭里。祖祖辈辈种田为生,未曾有过一个文化人。他,却少有壮志,酷爱文学和书法。

一九六一年,康殿英初中毕业,当年高中、中专均不招生,因此立志求学的他未能继续升学深造。他只好回家务农,后来做木工。他的农村生活相当艰苦,但文化生活还是很充实的。白天干活,晚上读书,清早临帖。清晨,鸡一叫,他即起床写字。他觉得清晨临帖,头脑清醒,精力集中,记得住,进步快。就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他天天都坚持临帖,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乐趣。他学习古代书家的用笔、结字技艺,学习古代书家的高尚人品和勤奋精神,收益颇大。他的书法既具唐人的严谨法度,又具晋人的潇洒风韵;既具颜真卿的铮铮铁骨、柳公权的刚健遒劲,又具王羲之的端庄飘逸。他学习书法,入痴入迷,只要看见喜欢的字就用手指比划着写。

二○○四年康殿英年逾花甲,从公司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解脱了繁忙事务,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个转折点,迎来了其书法艺术的春天。他不是养尊处优,追求享受,而是继续拼搏奋斗。四年中,他一方面研究书法,一方面进行创作,书写的《楷书毛泽东诗词》、《楷书金刚经心经》、《楷书道德经》、《楷书论语》四大本楷书著作出版,令人由衷敬佩。

康殿英这大半生不容易,在校读书十二年,农村生活十八年,从事建筑业二十五年,但从事书法艺术事业的时间已有五十余年。五十余年,他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苦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康殿英自幼喜好楷书,五十余年来一直主攻楷书。他的楷书艺术功力深厚,时代精神鲜明,个人风格突出,雅俗共赏,有口皆碑。

康殿英的楷书作品突出的有三大艺术特点:

一是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底。康殿英自幼学楷书,他在楷书理论指导下锐意创新,眼高手也高,真正做到了“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二是行书入楷的创新精神。自古书家将楷书入行书成功者很多,而将行书入楷写出来还是楷书,并能有大成者很少。康殿英的楷书完全是从行书出之。他的楷书是唐楷的结体和法度,二王的笔法和韵味,他将“二王”的行书笔法注入唐楷,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他的楷书结体规范,用笔圆劲,做到了既规矩又不拘束,既有传统的法度规范又有个人的艺术特点。

三是丰厚的文化内涵。康殿英学历不高,可他读书不少。五十多年来,他一直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广泛涉猎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钻研过佛教、道教文化,称得上是个典型的文化人。他致力于把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注入书法作品之中。康殿英的书法作品有传统功力,有艺术个性,有文化内涵,有书卷气,有品位,端庄典雅,令人爱看,也令人耐看。康先生师古创新,形成了以行入楷,行不离楷,端庄秀美,书写快捷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楷书书写方法。他的书法作品既具典雅之魅力,又无漂浮之俗气,是众人称颂的书法艺术精品。 康殿英是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的人。年过花甲的他,仍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来自我激励,仍然保持着青壮年时代锐意进取的活力,仍然保持着“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他是个永远不服老,在艺术和精神上永远不会老的人。

康殿英一心为社会奉献,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令人钦佩。他退休四年来,创建了两个书画组织,自己出资搞了两次大规模的书画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创建了“中华文人艺术家协会”和“中华文人书画艺术研究院”,并亲自出任会长和院长。他决心致力于弘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先后举办了“‘和谐颂’首届中华文人书画名家邀请展暨‘沃豪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奖赛”活动、“‘儒释道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华文人第二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活动。这两次书画活动都是以“秉承中华传统,谱写和谐新篇”为宗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中国书画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殿英身居保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他以此为骄傲和自豪。他积极响应保定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保定、打造文化名城”的号召,决心在其后半生为保定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设,从书画艺术方面多做些有益事情和应有的贡献。

人生苦短争朝夕,桑榆风韵贯长虹。康殿英深知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精神境界的追寻是无限的。千难万险何所惧,壮志未酬誓不休。他决心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精卫填海的精神拼搏奋斗,开拓进取,踏上新的征程,攻克新的难关,攀登新的高峰,迎接新的考验,争取新的辉煌。(作者为书画理论家、文艺评论家,原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文化部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党委书记,现供职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赵铁信)

(责任编辑:房思彤)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