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笔墨深处独心知

——品于长海先生书法艺术

2012年05月03日14:13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林俊  著名书画评论家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应邀参加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西北联络部成立大会,会后幸逢久仰的国际书法大家于长海先生,长于书法,为中国书协成立后首批资深的中国书协会员,书作师承启功先生,笔墨空灵,风规简远,为世人所重,全国多处重大场所载陈悬挂先生大作,并作为国礼赠与外国首脑、政要及国际友人。于先生年过六旬,意态平和,人与笔墨一样清,谈及书法,兴致颇浓,多有新论,让我们走进于长海先生的书法艺术世界。
 
于长海先生师法启功先生,但不为“平生师笔不师刀”之紧箍咒所束。先生十分注重传统,以为传统是书法创新的沃土和源泉,同时强调学习传统之时,要加以裂变创新,传统是古不是旧,旧东西不一定是学习传统的对象,更不是懒汉不思进取的当箭牌。多年来不管多忙,先生都遍临古今碑帖,博览古今文集,行万里江山,与古人对话,与大好河山对话,这都是他强于许多书法家的地方,他很赞同我提的“胸中无山河之气,下笔必然小气”的论点。于先生善于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几十载笔墨的苦练功夫和崇高的爱国情操融入笔端,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创作出了具有东方文化韵味的独特作品。
 
于长海先生书法作品的独特,是源于他人生的独特,学识渊博,修养高迈,在文、史、哲书画多有用功。从和先生谈及书艺,又一次领略到了“功夫在字外”的不传之秘。今天先生的书法红遍大江南北,名扬长城内外,举世公认,被尊称为“国礼书法大师”,但每次他都谦笑而答,“我只是写了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汉字”,多可爱的,多谦和明理的老艺术家,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文人书法家。他时刻都在遵循传统的人格修养和完善自我,同时又在依规传统的文人治艺方式炼就自己的艺术。他的美术观念来源于国学,纯朴自然,清净高古。
 
于先生经历丰富,国学对他艺术的滋养是显而易见的,他曾对我说:“艺术就是要用好加减法”真是悟禅之语,以禅理而通书道,是书写上升到人生的一种更本真的追求,佛教禅宗以心传心,而一旦自悟,书道与佛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这个境界来源于先生的“加法”,先生自幼好书,后投笔从戎,胸怀和眼界大开,初学颜柳,后学晋唐行草一路,又得启功这样的名教授指点,获益颇多。不管工作之忙,于先生常置碑帖于案头,或携于出差身边,日夜观摩,神韵气质汇入笔端,使晋唐之气韵,北碑之风骨融于一体,加之多年来,精研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形成了他个人的以晋唐为体势,参之启老笔法,米南宫的爽爽风气,文人雅致的独特艺术风格。于长海先生谈书,视野宽阔,“书法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有创新才行。”先生为我题的“双砚堂”三个擘窠大字,大气高古,墨酣笔畅,高歌猛进。于先生习书融汇古今多家,故其作品呈现清雄中含温润,沉着中寓俊逸。观其所书对联、横幅、斗方,均含有浓郁的书卷气,静雅。他运笔挥毫,动作不大,行笔很稳,时徐时疾,如用兵之奇阵,外观很清净,实不知是从早年“雄霸”“减法”而来的,观历代以此为风格大家都从此道,学书者不可不察。他对我讲“做人要谦虚,写字要像打仗一样,一招制敌,但不可有霸气、怒气在外,要真气内含”。我看那些砖家,只知要向古人学习,是讲不出这些高质量的真话来。
 
真话来源于真气,来源于心,新出于心,只有心才能带动平和简远的创造。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人,爱国、爱中华文化的文人,而不是喝了几杯。“可口可乐”就大谈伪创新的人。于先生书法的创变,从传统细微处着眼,找自己的切合点,心摹手追,用东方的特殊线条,方块字的语言,站在长城的瞭望台上,昭示自己的艺术独特个性,他结体和启老有暗合处,旁参碑势,更显清奇,用笔沉稳大气自然,谋篇得山河之助,山山水水皆为我法,一笔一画一世界。
 
于长海先生以我法创造的自我艺术世界,首先在于他善借古法,行之有法,无论何种书体,格式都展现出严谨的法度。是于先生书法的一个“注册商标”。他曾论道“不知六书,未习晋唐,岂挥毫泼墨。”中国书法,绝不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我自体。于先生强调法度,但反对泥古不化,他在谈书时说“学古人广汲精研,取适己之处。”故其行书表现出他“清逸”的艺术情趣,都可看出他高迈的艺术成就,于长海先生书法中所表现的这种“清逸简净”之风的突现,除了其坚挺的人格因素和笔墨上的修炼外,师启夫子这样的国学大师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师心不师迹,是于先生传古习今的成功之处,面对一次次“国展”,“展览体”给我们带来的迷茫,我们该清醒了,于长海先生书法艺术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思考力!
 
相关链接:于长海书法作品精选  http://haiwai.people.com.cn/n/2012/0420/c232589-16962928-1.html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