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2日15:2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军事联合文化走向历史前台,是一体化联合作战在军队文化塑造上的必然映射。在“无网不联”的信息化战场上,官兵如果缺乏了联合文化的凝铸作用,没有养成自主协同、自觉配合、交链互动的联合文化精神,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体系作战能力。
有人说,人类作战方式变革的本质是哲学的变革,而哲学变革的背后,则是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此话耐人寻味。
在社会学领域,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的诞生。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将社会各领域、军地各系统乃至作战诸军兵种的“深度交融、高度联合”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联合文化作为一种在联合作战中发挥引导力和凝聚力的职业文化,既是组成军事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联合作战的内在精魂。
经过多年理论争鸣和思想交锋,联合的意识在我军渐入人心,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涌现却未如所愿,“两个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困扰着我军向信息化的迈进。究其原因,没有充分发挥联合文化在人才培养与一体化训练中的凝铸作用是重要一环。
国外军事专家有一个观点:军事革命的前10年至15年,主要应进行联合文化的塑造。美军在回顾伊拉克战争时,也多次提到联合文化对赢得战争的进步意义。目前,美军富含联合文化色彩的各种联合作战条令、联合训练文件、诸军种联合构想以及联合参谋军官指南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说,联合文化在让美军尝到联合作战甜头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建军思路。
新军事变革的西风东渐中,我们该如何审视“联合文化”呢?联合文化说到底在于形成一种重视联合、鼓励联合、促进联合的氛围与环境,本质上体现着一种高度自觉的价值取向。人类学家瑞菲尔德认为,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实践的一切选择、愿望,以及行为的目标和方式。
联合作战作为信息化战争军事实践的主体,其实施必然要受联合文化内在价值取向的制约。常人眼中,体制编制、技术条件是影响联合的要素,但在“无网不联”的信息化战场上,如果缺乏联合文化的浇铸,没有完成从“纵向到底”的机械化思维行动向“横向到边”的信息化思维与行动的转变,仅仅依靠变革体制编制、革新技术装备等将难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体系作战能力。
联合文化并非信息化战争所独有的风景,它曾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文化,为人所创造,又影响人的思维见地、行为取舍。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每临战事常常是消极自保、敷衍塞责,甚至互相倾轨、见死不救。反观我军则是高度团结、密切协作,官兵们在战斗中亦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纪律:枪声就是命令、火光就是战场,“哪里有枪声,部队就冲向哪里”。这种打破建制、自主协同、高度自觉的战斗意识和向心攻击力,很好地诠释了联合文化的本质内涵。
倡导联合文化先要突破传统思维的窠臼。未来的联合作战,在兵力编成、火力配系和支援保障上完全采用“搭积木”“拼图形”的方法对作战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传统思维,取而代之的是“打什么仗创造什么条件”,这便是典型的“牵引式”思维。
“牵引”是相对于“推动”而言的,即“用未来引导现在,而不是用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换句话说,这种思维方式跳出了由“过去—现在”的延长线,即“经验归纳式”推导未来走向的思维定势,改用将未来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能动作用连接起来的办法,充分发掘科技创新的效能与功能,搭建分布交互式的虚拟平台,通过“预实践”来“演算战争”,化“技术推进”为“思想引领”,变“反应性决策”为“预见性决策”,在现实世界与理想目标之间架起了一座看得见、行得通的桥梁。
外军出台的以各种“构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前瞻性联合文件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代表。实践证明,这种建筑在联合文化土壤上的思维方式不仅为作战样式的更新创造了条件,也为作战理论的创新拓宽了思路。
联合文化塑造不仅要超越军种,更要培养全球视野。军种文化往往强调本军种的重要性,鼓励军种间竞争,自然也给军种间的横向联合带来不小的阻碍。应当说,提倡联合文化最早主要是针对军种文化,但今天联合行动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军种的边界。特别是随着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突显,各国军队越来越重视“大联合”,即强调军事力量与国家其他力量的联合,军队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的跨机构联合。这种广泛的联合对于我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使命,要求军队不仅要与地方政府、公安、交通、医疗等多个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在深度、广度、速度上夯实军民融和,甚至在全球化的今天,还要做好与国际组织和外军进行交流合作的准备,在全域视野、全维空间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若仅限于军队自身和内部思考联合文化就显得片面、狭隘了。
联合文化的发展壮大必须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要是文化,就必然会打上民族与历史的烙印。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每支军队历史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等,是联合文化生成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联合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涵属于军事文化,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毋庸讳言,经过工业文明社会大分工、大协作熏染的西方国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协作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助于军事联合文化的塑造。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久远,积淀深厚,涌动在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也应当在军事联合文化中反映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阻碍联合的因子。
如几千年自给自足、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划地为牢、固步自封的狭隘心态,反映在军事思想和作战体制上就是重陆轻海的防御文化和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的指挥体制,以及注重过日子、不思进取的小富即安意识等,不仅桎梏着人们的思维,也障碍着联合文化的形成。因此,只有正视民族文化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辩证扬弃,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底蕴,同时又深具我军传统优势、应时而动的联合文化。(赵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