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逸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个历时漫长的辩论题目,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建设的命题上,就有了国民素质与改革进程先后的次序之争,也有了经常听到的“等待条件成熟之后,再……”的句式。当高歌猛进的新媒体来到人间,等待成熟,无论是时机、设备、能力亦或者是更加宽泛的素质,也成为了某种本能的第一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短期挑战不高,看上去似乎不错。
“等待成熟”确实不算什么大错,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这有点像公共政策制定中有关决策的完全理性模式:充分的时间,充分的信息,充分的评估,各种充分之后,得到完美政策。当然,所有这些完美,需要一个小小的假设:时间停止。世界的发展,会以“定格”的姿态,等待人们搞出完美决策。但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暂停都只是种错觉,哪怕帖子可以删除,写权限可以暂停,时间依然倔强地悄悄流逝,该发生的变化,不会因为还没有找到有效对策,而停下脚步。
因此,如果过于强调等待成熟,或许就会在各种事件、冲突、挑战面前,变成《等待戈多》的荒诞剧:都在等待,但想象中的戈多永远都没有来。这里有个笑话:某人被洪水困在屋顶上,邻居划个澡盆路过要救他,某人说“我在等待上帝来救我”;再有个搜救快艇路过,他继续说“我在等待上帝来救我”;最后是直升机,他仍然说“我在等待上帝来救我”。当然,洪水没有停止上涨,他最后等来进入天堂的机会。见到上帝,他郁闷地问:“你怎么不来救我?我在等你。”上帝回答:“我不是派澡盆、快艇和直升机去了么?”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同样凸显了等待成熟可能面临的无奈。
比如,自1994年前后中国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中国大陆已有超过5亿网民,如果“等待成熟”是要全体网民在心理、学识、认知等层面趋同,恐怕这是个让上帝都无能为力的难题。新媒体出现后,固然有因为各种不成熟而导致的乱象,但其间也表现出以微博自净能力为代表的、显著趋向于成熟的趋势。各种日趋激烈但理性程度呈现显著增长的辩论,无论具体使用的话语体系如何,都是成熟的标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等待成熟”作为万金油就能无视和抹杀的。
今天对政策制定者的考验,就是在速度与质量之间取得均衡。如果所有决策都是需要“等待成熟”,那么就会出现美国某些民调机构所反映出的部分美国民意:无需挑选专业代表,随机从黄页里抽取一批人来主政,或许都可能比“精挑细选”出来的“专业”政客更靠谱些。这无疑非常荒谬。
让“等待成熟”作为万金油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是要求均衡行动的时候,稳中求进,显然就是超越“等待成熟”的选项之一。行动起来之后,如何在速度与质量之间确保均衡,是新的考验。但无论如何,《等待戈多》是个荒诞剧,无论是治理今天的中国还是更大的世界,都不可能从荒诞剧中找到有效药方。▲(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