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明
4月3日,证监会、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宣布将QFII投资额度从3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同时增加500亿元人民币RQFII投资额度。受此利好刺激,4月5日A股暴涨,上证指数涨1.74%,深证成指涨3.17%。
一年半之前,热钱涌入之时,市场还在争论周小川的热钱“池子论”到底“筑池何处”。如今热钱撒腿跑路,不论是为了提振A股,还是悄然开启A股热钱“蓄水池”,对外资甚至热钱“引流入渠”的态度已是明显。大环境的注脚正是在于——热钱变冷,涌动的时代正在走向结束。
2011年底中国外储为3.181万亿美元,季度环比10多年首次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今年以来实际上下跌了0.1%,资金外逃趋向增加。今年2月,中国出现自有出口红利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314.8亿美元,是2000年以来最大的月度逆差水平。与此同时,2012年1-2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3005家,同比下降11.5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177.23亿美元,同比下降0.56%,这已是FDI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负增长。
外储缩水、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外汇占款连月减少、贸易现大幅逆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放缓等一系列信息,均传递出热钱持续流出中国的迹象。对于经济和社会的不安全感的增加,还加剧了中国富人移民包括转移资金。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从8%主动调降至7.5%,但这一主动的调降却夹带被动的放缓。因此,投资者依然在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3月下旬《经济观察报》曾刊发《中国资本项目“双向宽松”》一文。确实,与此前资本项目开放“严进宽出”的政策不同,“双向开放”的变化令市场认为,监管层对资本流出、经济下滑、股市疲软等现象的担忧超过了对海外现金流入造成通胀的担心。
不过,不管是被动倒逼还是主动择机,这正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开放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的机会。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在IMF规定的40个资本项目中,已有30项已经完全或部分开放,只有10个项目如衍生品交易和短期外债等仍存在有限试点、规模控制或完全限制等较严格的管制。
QFII是当前外资购买内地投资产品的主要渠道,扩大其规模有助于提升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也是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松的步骤,并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货币和利率等一系列相关的金融改革。
QFII与RQFII投资额度的扩容,等于向资本市场增加了近3700亿元资金。监管层从未有像如此这般放松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进入。即便证监会有提振A股的意图,如果并不符合央行与外管局所管理通胀与热钱的需求,甚至获得更高层的通盘考虑,这两项政策也不可能以如此罕见的方式出现。因此,放在资本项目开放以及驰援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看待,应是这一政策的宏观视角。
这部分驰援A股的资金,最终将通过A股融资的方式流入中国实体经济,并部分抵消中国制造业与固定资产海外投资增长放缓的影响,以及中国贸易平衡的恶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全国上下均在提振经济,A股却暂停IPO,因此备受“顶不上”的诟病。2009年重开IPO之后即如火如荼大扩容。此后,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更加明确。
今年,证监会将着力推出“新三板”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业板、中小板、沪市主板的融资势头亦是不减。在A股整体低迷之时,QFII与RQFII投资额度的扩容,既引入了长期投资资金,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一步扩容的资金需求,得以缓解热钱撤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可谓明智之举。(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