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传承经典《兰亭序》——

“兰亭雅韵”书法电视晚会写意

梅仁 冰峰

2012年03月19日11:16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3月17日下午,北京飘洒的小雨中夹杂着些许雪花,而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5号厅内却暖流融融,全场观众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的空前热情。台上,时而轻歌曼舞,演绎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时而挥毫泼墨,展示了书画艺术的魅力;台下,则涌起一波波如潮掌声,“兰亭雅韵2012.北兰亭上巳雅集书法电视晚会”在这里盛大举行。

  中国农历3月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已节”。 此际举办“兰亭雅韵”书法电视晚会,正是为纪念书圣王羲之。

  应该说,中国的书法是自汉字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文字在先,书法技巧在后。书法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应该更晚些。目前中国书法种类按字体分,有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行楷、行草;按书法家分,有欧体、颜体、赵体、柳体、瘦金体,等等。有一种观点认为,行、草字体风格的形成,才使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成为可能。据悉,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畅的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现今难得见到,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东晋的名士谢安等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书法、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兰亭集序》。当时有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乘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序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

  历史肯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立下了《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的丰碑。《兰亭序》笔法作为一种书法美的标准已成不争的事实。大凡书法界卓有成就者,无不从《兰亭序》中吸取创作灵感。由书法家张晓光领衔主持的“北兰亭”就是以弘扬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为宗旨的。

  晚会以丰富的节目,把书法作为国粹来弘扬。在歌舞琴萧雅韵中,各路书法名家纷纷登场创作。当欧阳中石、李铎、刘大为等书法大家现场共同创作了《历代咏栏亭诗》长卷时,观众掌声雷动,把晚会推向高潮。

  晚会上,还颁发了北兰亭第二届书法电视大赛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这次大赛吸引了海内外中国书法爱好者。电视晚会上,获奖者和观众礼拜书圣王羲之,志在把传承书圣文脉的精、气、神贯注于笔端中。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