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  引领发展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

2012年03月12日17:5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
海外网电(张允辉  孙鹏  姬存众)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华炜代表听取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高度认同,倍受鼓舞。他认为,总理的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客观准确,部署工作思路清晰,落实措施切实可行,一定能引领中国改革发展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在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他就自己带来的有关议案,并结合所在企业的发展实际发表了看法。
 
大力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技术
 
华炜说,我国是个多煤、少油、缺气的国家,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11年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79%的高比重决定其难以动摇的重要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化工产业仍然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热点,它符合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此背景下,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实现煤炭洁净转化,拓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途径,大力推广洁净煤利用技术,是我国提高能源品质、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煤化工产业面临整体产能过剩,其根本原因是可供选择的有经济效益的技术线路太少。而技术线路少,又是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在煤化工科技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毕竟,很多地方企业在承担巨大风险,并投入大量资金后取得了技术成果,但却拿不到示范项目,甚至被迫成为技术输出者。这种情况下,今天的新技术,在一轮跟风照搬之后,就会成为明天的过剩。十一五期间,陕煤化集团抓住机遇,组建了多个研发平台,研发出的DMTP 、DMTO 、DMTO—Ⅱ等工程化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项目完成大规模工业化投产后,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认为,对于目前整体过剩的煤化工行业,宜疏不宜堵。越是过剩行业,越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从事科技研发,这就需要切实有效的政策。他建议,一是加大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研究提出国家清洁煤技术推广目录,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二是结合我国煤炭“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和“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特点,研究建立我国煤炭就地转化与科学输配方案,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三是在煤化工项目审批中,优先支持参与技术研发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单位。
 
开创国有与民营企业合作新途径
 
华炜说,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内涵了36条实施意见,被称之为“新36条”。今年总理的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多元化合作模式的支持,同时也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他认为,国企与民企各具特色。在成本控制、风险研判、市场感知上,民企要敏锐得多。由国有企业对现有的一些民营企业采取并购、参股等方式合作重组整合,可以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机制灵活、反应敏捷、决策高效等优点,并发挥国企品牌过硬、管理规范、资金雄厚的优势,实现两种体制取长补短,这既是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做大做强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可以开创一种国有资本引导民营资本的发展新模式,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陕煤化集团在和民营企业合作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路子。集团公司与北元化工公司合作投资建设的全国最大的10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这充分证明“北元模式”是成功可行的,也进一步坚定了在这一合作模式上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决心。集团公司和天元化工公司合作,对他们所拥有的煤焦油加氢制轻质油技术进行了改进,成功开发出了“陕煤—榆林版”煤制油,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集团公司还与大德置业共同组建中亚能源公司,走出国门发展石油化工项目;与开米股份公司合作,共同进军环保洗涤业。可以说,这些都是近年来在引领民营资本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通过这种模式,合作双方都获得了发展所急需的互补性资源,规模和实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设立国家级陕南循环经济示范区
 
华炜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陕南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却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瓶颈和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对工业发展的限制,该区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南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了符合陕南特点的循环发展之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陕南循环发展规划,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已明确,配套政策措施已得到落实。
 
陕南三地市委、市政府狠抓落实,一方面,不遗余力营林造林,确保汉江干流出境断面的二类以上水质;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寻求符合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相继编制了汉江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起步,汉江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已具雏形,一批循环经济县域产业园加快建设。响应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陕煤化集团于2009年末组建了陕南投资开发公司,并依托陕南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确立了该公司“绿色、低碳、健康”的产业发展定位,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富裕一方经济,造福陕南人民。现在,集团公司在陕南的一批项目已经上马并陆续结出硕果。
 
他认为,陕南所处的秦巴山区是国家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生活着900万老百姓,仅靠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永远无法使地方经济强大,使老百姓富裕。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要求使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限制,发展成本巨大。加之,秦巴山区长期贫困,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措施。
 
他建议,国家可以将陕南确定为国家级发展循环经济先行试点区,制定特殊的产业、财政、投资等区域差别性扶持政策,扶持陕南发展循环经济,以特殊政策招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陕南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项目。
 
(责任编辑:房思彤)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