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5日13:21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不久前,记者乘越野车赶到海拔1300多米的云南省南糯山。
像该省的很多山地一样,南糯山上轮作种植玉米,种一年荒6年,再砍再烧再耕种,世世代代都这样。
但眼前,连绵起伏的红土山坡上,千亩竹林郁郁葱葱,巨大的竹丛排排挺立,高高挑起的如凤尾般的竹枝长达二三十米。云南勐象竹业公司副总经理李荣指着面前五六人都难以合围的一丛版纳龙竹说:“4年前这里一点儿竹林都没有,我们种下去的是一根根拇指粗、一尺长的竹苗。”现在,他拍拍一丛中最粗的几根竹子说,“这是今年长出来的。龙竹是丛生竹,种下去后,每年新发的竹子都会比上一年的粗。”
展望版纳荒山的未来,李荣很有信心。中国南方的竹产业都在发展,不仅用于建材、家具,现在的竹纤维纺织品也很走俏,还有竹子工艺品、竹林旅游等。李荣说:“竹子已经长起来了,竹产业的开发都在进行中。”而说起此次采访的重点——“竹林碳汇”,李荣更是得意了:竹林和其他森林一样,同样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碳汇。一片树林生长需用数年甚至上百年,到成熟砍伐后大多需要再种,要再等这么长时间才能再利用,而且砍伐后储存的碳大多会排放。而竹林一般3-4年之后就可以砍伐利用,却年年自我更新,碳汇能一直保持下去。
重点在于,竹林碳汇以前一直没有计算方法!也就是说,你要让人认可你的竹林在吸收二氧化碳,在为减排做贡献,尤其是要进入碳交易市场,就要有量化的数据,而过去是没有这个计算方法的。据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专家介绍,在2012年之前,世界上已经批准了二十几个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造林再造林方法学。而国际上一些自愿减排的碳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适用于竹子造林,竹林碳汇的量化计算一直是空白。
这就是记者要上南糯山的原因。就在不久前,在西双版纳的云南勐象竹业公司的实验竹林中,这个计算方法便诞生了。它叫“熊猫标准竹林碳汇方法学”,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关竹子造林的碳汇方法学。
从云南回到北京,听TNC的专家张小全介绍,中法双方曾签署了一揽子项目。其中有一项是法国发改署与中国科技部合作,在中国云南、四川等省份实施“中法农村CDM开发试点与能力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除了与当地林场、农场以及乡村合作种竹子,培训当地林业技术人员推广相关技术以外,这个项目委托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部、云南CDM技术服务中心、云南勐象竹业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开发竹林碳汇方法学,目的是为今后竹林产业进入碳汇市场提供标准的量化方向。
在南糯山,记者仰面看着伸向天空的巨大龙竹丛,想象着一帮学者围着竹丛测量、记录的情景。TNC的专家做了这样的专业描述:当“熊猫标准竹林碳汇方法学”成功研究并公布,就不仅会为中法合作的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的注册和交易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还为我国的退化土地申请“熊猫标准”竹子造林项目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碳汇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奠定了方法学基础。这个研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具有特色的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全流程的方法学指南。
张小全说,由于竹子生长快,短期内就有特别大的碳汇量,8-10年可达到稳定状态,即使砍伐也不会对竹林碳储存造成大的影响,而且每年砍伐的竹子制成的竹产品还可储存大量的碳。因此,竹林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对于适宜大面积发展竹林的中国来说,将特别有意义。虽然这个方法学诞生在西双版纳,却适用于各种竹种,只是具体的计算参数不一样。
那为什么冠以“熊猫标准”呢?张小全笑了——诞生于中国嘛。(本报记者 钟 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25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