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是个“美丽的误会”,《绿岛小夜曲》已经让台东市东方约33公里的海上小岛绿岛声名远播。记者日前登岛,体验了这座昔日被称作火烧岛的“生态之岛”的绿色生机,探访了这里的各种“居民”。
“生态游”的首站是夜间观鹿。晚上10时许,“生态警察”宋先生带着探照灯,带领记者前往岛屿的东北侧,这里是梅花鹿经常出没的地方。梅花鹿原是台湾最普遍的野生哺乳类动物,但由于栖息环境被人类破坏,以致完全绝迹。目前,台湾除人工豢养外,已无野生梅花鹿。1986年,绿岛乡公所野放了200头梅花鹿,并设立了保护区,目前,在16平方公里的绿岛上,“野生梅花鹿”大约在200-300头之间。
梅花鹿喜欢在夜间活动,并且非常神经质,很会躲避人类,没有熟悉的人带路与指引,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宋先生提醒我们,观看梅花鹿的诀窍是先注意观察丛林里发亮的双眼,再想办法辨识其身形。
“有了”,宋先生一声提醒,记者陡然看见黑暗中一对亮晶晶的眼睛,顺着探照灯照射方向,鹿的身体在丛林中隐约可见。“啊,又是一只”,大家在兴奋中报告着自己的“战绩”。在走走停停中,估计看见的鹿至少有10多只。
汽车顺着环岛公路行驶,突然,宋先生停下车连称“好运,好运!”车灯下,一个比茶杯底盖稍大的动物在路中央爬行。宋先生介绍说,这是生活在陆地的椰子蟹,现在已经很少见,去年他只见到两只。看见这些动物,必须停车或绕道。
绿岛有一条20公里的环岛公路,虽然方便行人,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螃蟹、蟾蜍、蜥蜴等动物构成了生存障碍,令它们无法自由地往来于海洋与陆地间。记者看见,环岛公路上有专门的告示牌,提醒司机时速不能超过40公里,车轮不要碾着这些野生动物。据说过去夏季蟹类繁殖高峰期,许多生活在陆地的蟹类为了到海边产卵穿越马路而被碾毙,对蟹类的繁衍造成很大威胁。为此,当地建设蟹类“生态廊道”,以水泥管涵作为廊道主体,而廊道周围的道路两侧均设阻隔板,避免蟹类爬上路面。
宋先生还带我们前去观看躲在灌木林投叶上的一种大头竹节虫,这是被称为“绿岛珍宝”的珍稀保护动物。大头竹节虫属于单性繁殖,迄今没有发现有雄性。当地明令严格保护。
绿岛海洋生物资源更丰富。温暖的黑潮从赤道北流而来,环经绿岛四周,为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孕育无限的生机。珊瑚类、鱼类、虾蟹贝类等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相当繁多,根据调查纪录,仅鱼类就有50余科、300余种,其中以珊瑚礁鱼类为主。
记者跟随当地人下到海里,惊喜地看见一个绚丽缤纷的海底世界:清澈的海水中鱼儿在身边穿梭,它们体态万千,色彩夺目,大都穿着“节日盛装”。有的背上一道黄一道蓝,有的用色彩将身体轮廓描摹,有的在尾鳍上长出黄色的花朵……神话中的“龙宫”居然真实展现在眼前,令人有梦境之感。
海底还有很多美丽的珊瑚,淡粉色、紫红色的珊瑚随着水流摇曳多姿,五颜六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一个高达12米的珊瑚,当地人称“大香菇”,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活体团块微孔珊瑚,以珊瑚每年生长一公分推估,“大香菇”已有1200岁了。
记者问教练,可以捉条鱼吗?教练严肃地说,鱼在这里是受到保护的,不能随便捕捉。为了保护鱼类,绿岛附近海域均已划为“渔业资源保育区”。全岛还有两个全年禁捕的区域。宋先生说,浮潜观测海底,绿岛为全台最佳地点,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3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100多倍。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本地观光业者都注意保育绿岛生灵。
在当地观光部门提供的小册子上有句话:“展现绿岛乡民对生态和谐的追求之心”。当地人说,如此一来,游客可以在心灵上满载而归,野生生物也保有它们的生息天堂。(向建国 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