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策劃人、英國華裔攝影師Mike Tsang
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英國版報道,一場名為“中西之間(Between East and West)”的特別展覽於11月6日至16日期間在倫敦維多利亞的SW1畫廊舉行。“中西之間”聚焦了“BBC”即英國出生的華人這一群體,融合了人像攝影、介紹文本、採訪錄音以及家庭舊照等多種媒介共同呈現,圍繞“身份認同”和“文化遺產”兩個主題展開了探討。
展覽展出的攝影作品共有15幅,人物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從中醫診所老板到演員、從學生到議員、還有警察、同性戀者、設計師……他們有著全然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他們卻也有著共同點——先輩都來自中國,自己卻多年在英國成長,甚至生於英國。這個有故事的展覽得到了英國遺產文化基金會(Heritage Lottery Fund)的支持贊助。
一張舊照片引發的故事
此次展覽的主創是華裔攝影師Mike Tsang,他訪問了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多位英國華裔,用這些的故事構成了展覽。
Mike的祖父輩來自中國的廣東,因為務工到了當時仍是英屬的島國毛裡裘斯,生下了Mike的父輩,而Mike的父輩更是經過一個月的船程才來到了英國,在這裡有了Mike。與許多盡管是黃皮膚,但母語是英語,性格也完全西化,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華人一樣,Mike在成長過程中也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究竟自己有多“英國”,又有多“中國”,怎麼去適應。
直到有一天Mike翻看家裡父母的舊照片,對照片裡的場景、故事一無所知卻有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於是跑去問父母,父母才告訴他那是他們當年訂婚的照片。這也是為什麼Mike特意將家庭舊照作為展覽的重要內容。而這正是項目開始的契機:通過舊照片,“人們才能夠去探尋自己家庭的歷史,而最重要的,通過了解自己家庭的歷史,你才會知道先輩的文化到底給你留下了什麼。”Mike告訴本報記者。
在10年前,20歲的Mike曾與兩個英國朋友一起到中國旅行1個月,Mike坦言,那次旅行的經驗的確是很美好和難忘的,但對於當時還年少的他來說,其實也跟在亞洲其他國家的旅行感受差不多,他覺得當時並沒有發現中國文化很值得欣賞的地方,“因為我沒有把自己與這種文化相連結起來,不過多年過去,現在再去想必會大不相同,尤其是當我做了這個項目之后”,他說。
展覽中的每一幅攝影作品旁邊,都附上了採訪對象的文字介紹,參觀者可以看到包括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等客觀事實,也能看到人物本身對自己身份認同的主觀解讀,看到他們是如何看待先輩流傳下來、在自己身體裡流著的“中華血統”。
因為父母的努力,Mike很幸運能夠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並不那麼清楚父母為此曾經歷過的艱辛,“但當你拿著一張家庭的照片,很自然就可以開始聊了,自那之后,我變得很喜歡跟我父母聊天,聽他們講以前的事,也很喜歡跟其他也是華人背景的人和他們的父母聊他們的故事。”Mike的採訪對象跟其父母聊起自己家庭的歷史,回憶起過去的種種時,也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
身份認同的困惑與掙扎
“中西之間”這個項目本身將關注點放在了英國華裔身上,但通過這個項目,Mike希望得到的不僅僅是來自華裔這個群體的反饋,而是英國社會的各個種族各個階層。英國本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當先輩血統是來自亞洲、非洲、美洲等等的英籍各種族裔的參觀者都能從展覽中看到自己似曾相識的影子,得到共鳴時,Mike知道,那種對身份認同的困惑掙扎,對先輩文化遺產的接受與否,其實是相類似的。
這個項目進行下來讓Mike發現了他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狀況,也是大多數的英國人所不了解的一點——其實“中國移民”是非常具有多樣性的。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就是一個單一群體,但實際上有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台的華人,另外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甚至還有來自非洲毛裡裘斯的華裔,這也是讓Mike印象深刻的一點,“我想讓人們知道,中國人是很多樣化的,有來自不同的地方。”項目的訪問對象也因此來自各不相同的背景。
“或許有人想當然地會認為英國華裔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身份的認同都經歷了痛苦的掙扎,其實不然。”Mike說。他也認為,在如何適應自己身份的這個問題上,英國華裔的確面臨過“挑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遭遇了負面的境況,很多人認為自己“既英國又中國”的背景是非常有利的。而同樣是英國華裔,他們的想法也不盡相同,一位被採訪者是同性戀者,他就完全不認為“英國華裔同性戀”是少數中的少數。
明年這個項目將會繼續以展覽的形式被帶到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等地,讓更多人接觸英國華裔“私密卻又廣泛”的歷史。Mike表示,接下來的展覽將盡可能擴大訪問對象的范圍,讓英國其他城市、尤其是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等更多有著豐富經歷的英國華裔們講述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