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09:25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李建華
一家兩代14人是環衛工,10年未照過全家福。21日上午,寶豐路奧運廣場,《武漢晚報》的攝影師為?口區環衛工周其斌一家圓了這個夢。
報道說,周師傅的岳父岳母、爸爸媽媽、叔叔嬸嬸、愛人以及幾個表弟表哥,陸續加入環衛隊伍,就一個表哥是正式工,其他都是臨時工。雖然收入微薄,但一家人其樂融融。
我相信,他們一家對現在的生活狀態還比較滿意。一個細節可以印証,在拍攝現場,除周其斌8歲的兒子外,大家都穿著環衛服,他們說,就想穿這身,我們就是干這個的。雖然說在不少人眼裡環衛工是不大體面的,但他們並不覺得穿上環衛服而自慚形穢,相反覺得堂堂正正。
其實,一大家子從事環衛工本身就是對這份職業的認同的最有力的証據。這個環衛工大家庭是在周其斌的岳父動員下促成的,他在家裡最年長也是第一個做環衛工的,我想,如果不是他自己長年親身體驗,覺得於他們而言做環衛工還可以,否則決計不會讓家屬及子弟入行的。
在遠去的時代,由於社會比較封閉、凝固,人們的工種往往世代相襲,父輩干什麼就干什麼,別無選擇。在改革開放前,這種現象還比較普遍。隨著社會日益開放,社會流動性日益擴大,職業世襲的現象就不多見了,人們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志趣選擇與父輩不一樣的工作。
即便如此,還有一些人遵循子承父業也不奇怪,這只是父輩對子女的職業期許,比如做教師的、或醫生的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做教師或者醫生。隻要子女可以遵循,也可以另外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沒有社會強制性即非此不可就是正常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近些年來,職業世襲現象也越來越多。如果父母從事的職業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其子女多從事相同的職業,或者別的在民眾眼中的同等好職業,父母擁有的社會資源不難促成這等美事。這一點,在公務員中尤為明顯,“官二代”為官屢見不鮮。這並非不可以,但問題是,很多時候當官的父母施加了不正當的影響,甚至成為某種特權。
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如果父母從事的職業社會地位低、福利待遇差,其子女多從事相同或類似的職業。他們也希望從事社會聲望更好或者自己更加喜歡的職業,但上升的通道並不寬敞,在競爭上比不過父母有背景的同齡人。這樣一來,階層成了鐵板一塊。
周師傅及其表兄弟似乎願意跟隨上輩從事比較低端的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有不少人向往更好的職業而苦無門徑並且延續到下一代,這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當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