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09:12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目前,公務員群體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已經超出了道德層面,比如“公款私用、公車私用”絕不只是道德與否的問題,更是違法違紀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法律制度有明文規定,大是大非不容含糊。如果隻做簡單的道德判斷,無論說辭有多麼高調,都可能導致法治的退步。
□本報評論員 沙元森
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德。這個道理淺顯易懂,原本不需要耳提面命。廣州市卻於23日推出了一本《公務員職業道德手冊》,以7萬字的篇幅詳解公務員的職業道德,“禁止公款私用、公車私用”的內容也列入其中。雖然廣州市領導對該書的發行極為重視,但這本從政指南似的手冊能否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還有很大的疑問。
毋庸置疑的是,廣州市的這本職業道德手冊有其現實指向。近期,一些官員的道德失范已經讓公眾瞠目結舌。區委常委對空姐動粗,城管分局政委坐擁22處房產,僅這些在廣州剛爆出的新聞就足以令廣州市有關部門感到汗顏。當社會面臨“道德滑坡”的危機時,曾有不少輿論對官員寄予厚望,希望這個群體以實際行動為民眾做榜樣。而現實是,個別官員的驕奢淫逸和低級趣味反而在一點點地瓦解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在對公眾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也確有必要給公務員補上一課。
道德自律有助於官員廉政勤政,卻不是后者的充分條件。所有的道德規范都是“軟約束”,做到了固然好,做不到也不承擔外來的強制力。目前,公務員群體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已經超出了道德層面,比如“公款私用、公車私用”絕不只是道德與否的問題,更是違法違紀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法律制度有明文規定,大是大非不容含糊。如果隻做簡單的道德判斷,無論說辭有多麼高調,都可能導致法治的退步。
大力進行官德教育,顯然是為了把公務員群體塑造成引領社會風氣的道德精英,只是道德規范注定不能解決規范無效的問題。所謂“貴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君子入“暗室”確實能顯現道德的力量,但如果是“小人”或者“偽君子”進入,道德也無可奈何。在監督不能覆蓋的地方,道德規范是軟弱無力的。那些腐化墮落的官員,未必不清楚自己的不道德,只是因為監督無力,僅靠自律很難扛得住各種唾手可得的誘惑。如何規范國家公務人員的行為,我們在制度上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無所不在的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正是穿透“暗室”的陽光,處於各種監督之下的公務員無論內心是否認同道德的規范,都必須依法行政、按章辦事,否則就要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以制度監督涵養公務員的職業道德,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比書面的泛泛之談更見實效。
事實上,民眾對官員沒有提出高不可攀的道德要求,強求每個公務員都成為道德上的楷模也不現實。盡管廣州市以15個主題詞涵蓋了官德的方方面面,但仔細推敲起來,很多內容也只是基本的公民教育。僅靠這本隻告訴“怎麼做”的冊子,滿足不了公眾對公務員群體的期待。唯有加強制度監督,宣揚法治精神,才能讓公務員明白“做不到”的后果,自覺地遵守職業行為規范。
(原標題:“道德手冊”可以有,制度涵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