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09:06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撥愛心人士來給老人們獻愛心。重陽前后,獻愛心活動突然井噴了,這家養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願者們洗了7次腳。這樣的獻愛心,不少老人都說受不了。(10月24日《江淮晨報》)
“重陽節老人被洗7次腳”,只是節日扎堆獻愛心現象的一個縮影。對此,一些網友質疑志願者們是在走過場,形式主義,筆者卻不以為然。畢竟,沒有誰逼著這些志願者們去“作秀”,對於許多社會愛心人士而言,也並不需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這樣的面子工程。他們的真實初衷,還是想為老人們獻上一份愛心,表達一份敬意。
這種“中國式獻愛心”,恰恰是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起步階段問題的寫照。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導致志願服務供需矛盾。眼下,一些社會團體和個人開展志願服務時更多地出於自身意願,沒有考慮到服務對象的想法和需求,導致獻的愛心和所需要的愛心不能完全對接。
另一方面,志願服務缺乏專業化。社會生活中特定人群所面對的困難是各式各樣的,要真正解決他們的困難,需要有各種特殊的幫助,獻愛心是一門學問,不是光有古道熱腸就行,還有很多專業的東西,否則就很容易流於表面化、單一化。
許多發達國家志願者佔總人數的比例比我國高得多,卻很少聽到有節日扎堆獻愛心的現象,原因就在於規范的組織和引導。以英國為例,志願組織種類很多,志願者活動的時間一般在周末,包括探望獨居老人、輔導智障兒童學習等,這些活動都是由志願者服務組織通過電子郵件召集,志願者可以隨意選擇。
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同樣,負擔只是放錯了地方的愛心。對於“中國式獻愛心”,我們不應過分苛責,而應加以呵護引導。有關方面可以嘗試運用網站、微博等渠道,建立服務交流平台,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調配志願服務資源,結成常態化的幫扶對子,從而讓珍貴的愛心通過正確的渠道傳遞。
(原標題:“中國式獻愛心”多引導,莫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