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人民觀點·鍛造我們時代的精神氣質④

人民日報評論部:攻堅克難,永葆不懼風險的勇氣

2012年10月25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執政黨能否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能否喚起改革攻堅的巨大勇氣,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未來,關系到13億人的幸福。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須克服“改革疲勞症”,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奮力攻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難關險隘。

最近,當國外媒體熱烈討論中國“富裕症”的時候,許多國人正通過“感受6塊3”體驗上億貧困人口的生活況味。在今天的中國,不只是貧與富的反差,類似的復雜“劇情”每天都在上演,不斷投射出變幻的時代剪影。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站在新的歷史地平線上,身處亞洲東部這片熱土的我們,無論是相比100多年前的先輩還是30多年前的父輩,都真切地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前景,也遭遇了各種發展難題——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轉型之難”到收入普遍增長之下的“分配公平”,從社會流動凸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到物質潮流沖擊下的道德困境……當人們為“中國式速度”而驚嘆的時候,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式難題”如何破解。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李大釗曾經說過,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歷程,無論是在“開除球籍”的深重憂患下毅然打開國門,還是鼓起闖的精神、冒的精神“殺出一條血路”,抑或是在非典疫情、汶川地震、金融危機等驚濤駭浪中推動中國巨輪奮然前行,不懼風險、攻堅克難,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發展進步的獨特路徑,化為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精神基因。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握得好,我們就能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順利實現全面小康﹔把握得不好,我們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煩,使現代化事業遭遇挫折。

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執政黨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喚起改革攻堅的巨大勇氣,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未來,關系到13億人的幸福。也正因為如此,中央一再強調,能否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關鍵取決於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於我們的工作力度,取決於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一再警醒全黨,“精神懈怠”是第一位的危險,改革必須穩步向前推進。

身處利益主體多元、思想觀念多樣、社會發展多變的復雜環境,執政者推進改革開放事業,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面對部門和單位既得利益羈絆,如何擺脫“不願改”思維?面對輿論壓力和風險挑戰,如何戰勝“不敢改”顧慮?面對群眾期盼和現實要求,如何突破“改不動”困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長期執政條件下,一旦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安於現狀、止步不前,就會暮氣叢生、積弊日深,最終積重難返。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須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奮力攻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難關險隘。

“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描述當今中國。中流擊水,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更難測的風浪暗礁。隻有永葆不懼風險的勇氣,力求攻堅克難的成效,才能在浩蕩的世界潮流中,乘長風破萬裡浪,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駛向光明的未來。

(此文為本系列評論最后一篇。——編者)

(責任編輯:張岩、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