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10:31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美大選三辯不只是倆男人的戰斗
本報特約評論員黃恆
希拉裡的名字並沒有在這場戰術意義重大的辯論中被頻繁提起,但她的影子始終籠罩著三個男人面前的桌子。
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決定性的扎馬戰役前,漢尼拔對大西庇阿說:“開戰就是聽候神明的旨意”。公元2012年10月22日,美國總統選舉第三次電視辯論,《赫芬頓郵報》頭天首頁標題為《最后一戰》,只是這次發布旨意的是女神。
她叫希拉裡。女國務卿的名字其實並沒有在這場戰術意義重大的辯論中被頻繁提起,但她的影子始終籠罩著三個男人(第三個為男主持人)面前的桌子。外交政策這一主題與她的職務密切關聯,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不論奧巴馬還是羅姆尼,辯得很熱鬧,其實都沒有提出新的全球戰略,依舊是所謂“巧實力”那一套,差異無非在於怎麼“巧”。羅姆尼呼喚更多堅船利炮,指責美國軍艦數目為1917年來最少,奧巴馬回答,美國的戰馬和刺刀數量也比以前少,並教育對手,有一種厲害的東西叫航母,另一種厲害的東西叫潛艇。這番對話是全場為數不多的亮點,亦可視為政見既區別又趨同的典型。
“巧實力”不僅由希拉裡充分闡述和執行,甚至打著四年前她與奧巴馬競選的烙印。那次,希拉裡暗示出奧巴馬的弱點,即身上缺乏必要的硬部件:肌肉(力量)、脊柱(支柱)和睪丸(膽識)。當時,奧巴馬巧言避過一擊,執政時卻用希拉裡來彌補。其效果,在22日“三辯”最核心的中東問題上,可對比2009年6月奧巴馬在開羅大學演講與2012年民調結果——美國在大多數穆斯林國家支持率僅有15%,甚至低於小布什時期。但是,至少在這次選戰中,聽從希拉裡的奧巴馬保証了自己在外交論題上刀槍不入,擊斃本·拉登更是時不時拿出來揮舞的匕首。
布熱津斯基為希拉裡這四年代奧巴馬做的外交試卷打了A-或者B+的成績,本就沒有專業背景的羅姆尼批評起來多少有點無從下嘴。他曾經試圖表現得更為強硬,但收效不大,后坐力不小,於是在22日辯論中選擇藏拙收縮,甚至沒有在奧巴馬最擔心的利比亞使館遇襲事件上糾纏。他的顧問說,戰略上,第三場辯論因主題太深太遠而意義不大,共和黨陣營更在意那12個搖擺州和正在迅速追趕的女性支持率,羅姆尼隻要在電視中表演得尚有“總司令”的范兒,足矣。
的確,美國選民這次更關注就業、收入、醫保甚至墮胎,有幾個人在意總統是不是當司令官的材料?外交這種不算最緊迫的事,不管誰最終勝出,估計以后還是繼續按希拉裡的旨意辦。相關報道見今天A26、A27版
(原標題:美大選三辯不只是倆男人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