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10:2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韓會朝
《環球時報》10月22日發表杜建國先生的文章《建基礎設施必須考慮30年后》,筆者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無疑有著重要意義,但如果太超前顯然也不行。
首先,我國財政資源能力制約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太超前。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有了較大提高,2011年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0萬億元,但我國財政支出仍然壓力很大,在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的投入遠低於發達國家。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養老保險支出有可能產生較大財政缺口。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與規范發展,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收入來支持地方性基建投資的路子會變窄。可以預見,未來基礎設施投資會面臨比以前更為捉襟見肘的財政資源約束。
其二,基礎設施建設太超前會產生資源浪費。在中國,並非所有的機場建設都像玉樹機場這樣恰好救了急。珠海機場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珠海機場於1995年建成,當時的規劃是年旅客流量1200萬人次,年貨物吞吐量60萬噸。直到使用后的第8年,珠海機場的貨運量僅為1.07萬噸,旅客流量僅為60.5萬人次,遠遠小於機場的設計能力,諾大的機場被用來舉辦航空展,超前投資的浪費十分明顯。
其三,基礎設施建設太超前易產生質量隱患。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短短的5年時間裡,全國范圍內公開可查詢的橋梁垮塌事故共發生15起,其中僅有3座事故橋梁至事發時使用時間超過15年,由此才產生了橋梁史上“垮掉的一代”的說法。
此外,當我們與發達國家比較基礎設施時,往往停留在裡程長度等“硬件”上的對比,卻忽視了在管理水平等“軟件”方面的差異。據統計,東京地鐵的運能是每公裡每年7500萬人,而上海的地鐵運能是每公裡每年390萬人,兩者的運能相差19倍。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並非一定要單靠超前建設,在現有基礎設施上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也大有潛力可挖。
總之,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不斷增添基礎設施是必要的,但基礎設施的建設需合理規劃、適度發展,要結合當前的實際財政能力與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切不可超前。▲(作者是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