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王艷明:學生情報員好初衷難掩錯模式

王艷明

2012年10月24日10:04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學生情報員好初衷難掩錯模式

“情報員”心智發育並不比其他同學有多成熟,若長期擔任“諜報”工作,或將為“雙面人格”養成埋下隱患。

本報特約評論員王艷明

在深圳南山區前海學校,每個班上都有兩名身份特殊的學生,他們除了學習之外還做著“地下潛伏”工作,注意觀察同學情緒與心理變化,然后定期向心理學老師提供“情報”,以便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或者在老師的指導下以朋友的身份去跟當事人談心開導。

恰逢人生起步的青春期,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異常關鍵。現實生活中,學生們要面對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和煩惱造成的壓力,由此導致出現叛逆、放縱等極端案例的亦不算少。從這個角度看,深圳南山區前海學校設立心理驛站、學生情報員,試圖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出發點並無不妥。

但是,目的正確不能掩飾模式錯誤。在學生中設立“地下”的學生情報員,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一種雙向心理傷害。對情報員來講,其心智發育並不比其他同學有多成熟,若長期擔任“諜報”工作,或將為“雙面人格”養成埋下隱患。

於更多的同學來說,或許會覺得總有兩雙無從知曉來自於哪個方向的眼睛在盯著自己,產生隨時被監視的心理恐慌亦有可能。進一步看,對於敏感而又傾向於心理封閉的青春期孩子,一旦產生被監視的心理暗示,不會去繼續表現某種心理困惑和煩惱所造成的壓力,而會以另外一種表現極力隱藏心理。如是,不止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壓力無以紓解,被監視的心理暗示還會成為一種新壓力,重疊起來作用於青春期孩子脆弱的內心。

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太多的切入點可以入手。譬如心理學老師以及班主任更深入和緊密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其他授課教師在教書的同時,多承擔一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鼓勵同學之間陽光坦誠地交朋友,互訴成長的煩惱。深圳南山區前海學校把一項打開心扉迎接陽光的教育轉成“地下”,說明一些學校在開展學生心理教育時,本身還沒有做好心理准備。

(原標題:學生情報員好初衷難掩錯模式)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