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11:02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既要打擊隱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鏈,也要從根本上鏟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態的土壤。
國家工商總局日前表示,他們已與多個中央部門聯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目前正在對利用互聯網銷售濫用“特供”、“專供”等標識商品進行集中清理整頓。據前天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所謂“特供”、“專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提高產品的價格、提升產品的銷量。
“特供”、“專供”產品大多為假冒,這其實已不是什麼秘密了,今年4月,茅台酒廠知識產權保護處副處長劉世仲曾表示:市場上帶有“特供”字樣的茅台酒都是假酒﹔去年11月,公安部破獲特大制售假酒案,其中就查明那些標有專用酒、特供酒的基本都是假酒。然而,即便如此,“特供”、“專供”商品仍然打著各種馬甲,欺騙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
其實早在去年9~10月,國家工商總局曾會同商務部、工信部、質檢總局對實體市場上濫用“特供”、“專供”等標識問題進行了清理整頓專項行動,共督促相關企業撤除違規標識115萬件,監測廣告194萬條,立案查處案件533起。表面上看,在中央四部門聯合整治下,各式各樣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可是時隔一年,“特供”商品就逼得工商部門又要再來一次專項清理整頓,讓人不得不對其“旺盛”生命力表示驚訝。
“特供”、“專供”的假冒產品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方面固然與其背后的巨額經濟利益有關:一瓶幾十元的白酒,標上“特供”后,到了消費者手裡就價值數千元,暴利誘惑之下,勢必會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國人對“特供”商品的迷戀心態,以及難以清除的“特供”文化土壤,恐怕才是假特供、假專供商品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追究起來,“特供”產品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出現,早在古代即有所謂特供,當時專指為貴族特別供應的產品,如極品茶、蜜、酒、瓜、果、米、蔬等。《周禮》曾記載:“四方特產,以為特供”,這裡的特供指的就是專供宮廷享用的產品。這股特供之風尤以清朝最為盛行。到了近代,“特供”逐漸由曾經的專為皇室貴族享用的產品,演變成社會上層人士專享的奢侈品。其實不光在古代中國,當時國外也有“特供”一說。據查,1155年,英國皇室向商人和某些專門服務業者頒發“皇室專用”的榮譽。按照“皇家商人認証委員會”規定,商家若是想得到這個頭銜,它必須連續服務皇室成員至少五年,方可具備入圍的基本資格,所以擁有這項榮譽的商人莫不以之為質量的保証、品牌的廣告。
從其源起也可以看出,“特供”在特定語境下具有品質保障的意思,是通過特權途徑享有別人買不到的特有產品。因而,隻要特權崇拜的思維不除,各種名目的“特供”也就很難徹底杜絕。像某高端白酒企業雖然表示市場上“特供”的都是假酒,但同時也透露,“特供”在其整個銷量中隻佔很小部分。換句話說,真“特供”產品事實上的存在,才給了假“特供”以可乘之機。
假“特供”、“專供”,顯然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廣告法》,而且欺騙消費者,形成商業欺詐﹔打著國家的名義,利用公共信用來牟利,損害公權力。以此而言,清理整頓大有必要,既要打擊隱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鏈,對制假售假者嚴厲懲處﹔也要從根本上鏟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態的土壤。唯如此,“特供”產品才不會泛濫成災。
(原標題:假“特供”為何屢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