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10:5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議論風生
充斥於日常評獎的,是無休止的運作、無底線的勾兌,公眾早已習焉不察了。而將這種中國式評獎的風氣輸出國外,從情理上並不難於理解。
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漢學家馬悅然日前在上海表示,自己經常收到一些中國作家的來信,請他翻譯作品、推薦參評諾獎。還說:“有位山東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給我寄了很多畫、古書,還說他本人很闊,獎金我可以留下,名譽歸他,我都退回去了。后來發現,他開始給瑞典學院諾貝爾獎小組主席寫信了。”(10月22日《重慶商報》)
馬悅然自己主動爆料,言辭頗為具體,想必確有其事。為諾獎的清白計,為文學的純潔計,該事件頗有追問的必要。
其一,此一說法甫出,很多人立馬就相信了、憤怒了。為什麼?2011年,網絡上即有說法稱,國內某作家以60萬美元賄賂諾獎評委馬悅然,盡管馬悅然否認了傳言,但該作家在自述“買諾獎”意圖時說:“國內的許多文學大獎,當然也包括娛樂圈的,都可以‘買獎’……”這位作家的話語不排除有夸大的成分,不過,熟悉國內文化界運作的人都知道,此言並非捕風捉影。
2011年,因涉嫌嚴重違紀,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長馮偉林被立案調查。此前,馮偉林的散文集《誰與歷史同行》在2007年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初評中獲得滿票,在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再獲散文獎初評第一名。評價如此之高,真的是文章出色嗎?很快,即傳出馮偉林涉嫌抄襲的消息。
而早在馮偉林落馬之前,作協會員、山東省齊河縣縣委書記李鳳臣也因貪腐被查處。這位一年多時間即連續出版七本詩集的“著名詩人”,也曾引發公眾廣泛質疑。這些例子可能比較極端,但充斥於日常評獎的,則是無休止的運作、無底線的勾兌,公眾早已習焉不察了。而將這種中國式評獎的風氣輸出國外,從情理上並不難於理解。
其二,山東文化干部何以張口就是很闊,並“坦然”分割名與利?其實,這裡邊隱藏的,還是一種利益的考量。不要獎金並不等於不要利益,漫說這只是一紙空頭支票,即便名譽一項,同樣可以換來豐厚的收益。這一點,從眼下莫言獲獎而產生的后續效應即可明了。
也因此,對於這起賄賂事件不可說說而已。
對於國內有關部門而言,應該介入調查這一事件,這名文化干部是誰?又是畫、又是古書,這些東西從何而來?花費的到底是公款還是私財?干部的身份在其“闊”起來的過程中起到何等作用?凡此種種,關乎民眾權利,關乎公共利益,都需要一個說法,不能一笑而過。
□斯遠(媒體人)
(原標題:文化干部賄賂馬悅然不能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