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木須虫:莫把“惶恐”當成“矯情”

木須虫

2012年10月23日10:29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木須虫

近日,一份調查引發網友關注,調查內容為“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數據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10月22日《華商報》)

用收入的數值來考量生活的心理狀態,從邏輯上講的確不怎麼靠譜,但是類似的話題總是一次次地在網絡上流傳,總是會引來網友大量的圍觀,雖然變化的隻有收入的數字,以及“惶恐”、“幸福”之類的字眼,但是拷問的終究還是公眾在當今環境下生活的一種體驗。

綜觀網友吐槽,可以看到驚人的一致,不管收入高低,都表現出“手頭緊”等惶恐心態,擔心養老、撫幼、醫病、購房等可以預見的生活高成本帶來的壓力。這其中盡管包含有不同區域、不同消費層次的支出狀況,但是並沒有多少選擇性消費成分。所以,所謂的月薪惶恐標准,大抵表達的是生活成本高、收入增長滯后的整體憂慮,也反映出公眾普遍的壓力與壓抑。

事實上,收入與生活成本是相對的,潛藏在背后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視,一是收入在國民財富中所佔的地位,當20%的群體佔有80%的社會財富,另外的80%難免會有生存不安的焦灼之感﹔二是社會保障構筑起的基本生存供給,能否起到平抑的作用,然而,生不起、死不起、娶不起、病不起、老不起,是不少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此語境下,工薪階層僅靠那點死板的收入,說實話無論額度多大,都缺少了“保險系數”,不確定性的存在又難免會有朝不保夕的痛楚之感。

月薪裡的惶恐知多少,之於個人只是生活的呻吟,不排除極個別人有矯情的成分,但是這樣的聲音多了,其實就成了群體的反響。心理的焦慮,需要的不止是工資增長來撫慰,更需要從社會管理層面上,有效地調整國民財富分配方式,縮小貧富差距,推進發展成果的普惠與共享,紓解壓力帶來的惶恐與不安。

(原標題:莫把“惶恐”當成“矯情”)

(責任編輯:張岩)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