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0月22日電 據《海峽導報》報道 謝長廷訪問大陸已經過去兩周,但此事還在台灣繼續醞釀。島內輿論普遍認為,謝長廷以實際行動挑戰民進黨兩岸議題,某種程度是為個人創造政治生命的另一波高峰,但與此同時,他在嘗試改變民進黨過去“鐵板”一塊的兩岸政策。
謝長廷“登陸”后,能不能由此創造出既能被接受又更安全且扎實的兩岸交流基礎,被黨內開明派認為是民進黨重返 “執政”舞台最重要的轉型工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能如謝長廷所願實現轉型嗎?導報記者採訪的幾位深諳民進黨發展的台灣時事評論員強調,這個議題絕對是一個長期的角力與辯証過程。
開始重兩岸?綠營支持者60%支持轉型
謝長廷,一個指標性綠營人物主動訪問大陸。事件過去兩周多,但熱度依舊,依然被各方提及討論。按照“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收集的民調數據,現在綠營支持者60%都支持謝長廷。與大陸交流,不但是民進黨基層的主流,更是台灣民意的主流。“過去‘鐵板’一塊的民進黨兩岸政策必須要改變了!”
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庄瑞雄,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也高分貝喊話,“可以加分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庄瑞雄認為,以他從基層聽來的聲音,對謝長廷參訪大陸及其主張,“抱持正面肯定者居多”。對此,民進黨中壯派、范綱祥解釋,謝長廷開展“登陸”之旅真正意義在於嘗試突破,不讓“兩岸”變成是國民黨的專利。
而對於基層民進黨黨員Jone來說,自己來大陸做生意近8年時間,可說是2005年“連戰破冰”后,兩岸交流的直接受益者。今年38歲的Jone,對導報記者說,自己當初是跟著從美國留學回大陸找機會的親戚,赴上海一起創業,現在事業正蒸蒸日上。Jone說,自己30歲之前,在台灣感覺找不到方向,但卻在大陸看到了希望,“所以,隱去民進黨黨員的身份,開始在上海打拼”!
而Jone透露,在他周圍,不少民進黨新生代都私下選擇到了大陸。Jone指出,在基層,早就意識到“沒有大陸就沒有出路”,只是民進黨黨中央沒有把眼界打開,還固守在過去的框框中。“再不改變,再不重視兩岸,會讓越來越多新生代看不到希望!”
新分裂?兩岸議題演變成綠營內部“路線之爭”
謝長廷訪陸,民進黨基層大多人支持,但民進黨高層尤其黨主席蘇貞昌卻進行“冷處理”——— 原本有意讓謝長廷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但蘇現在明確表示“中國事務委員會”不急於成立,強調民進黨兩岸政策還需“冷靜思考”。
謝長廷的“聲音”,在民進黨黨中央並不強。個中原因,在吳子嘉看來,完全是因為目前民進黨的當權派大多是中、南部出身的政治人物,長期以來,都是靠著不勞而獲的“台獨”鐵票,一路過關斬將,奠定黨內雄厚實力。
吳子嘉強調,在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即便這群“當權派”偶爾會“關心”起中國大陸,但根本上,卻是不曾自發性地要改變兩岸態度,因此,整個黨變成唯有到了“大選”關頭,才會臨時惡補學分,把兩岸議題視為短線操作的選戰工具,手法粗糙,當然每次都會被選民看破手腳。所以,2012“大選”,讓選民普遍無感的國民黨,卻依靠“兩岸”取勝了。
民進黨另一位指標人物郭正亮也公開發表文章表態,蘇貞昌目前 “完全不想及時把握謝撐出來的機會之窗,尋求兩岸突破”。而兩岸不同步,這對民進黨來說,將意味著目前仍然難以整合黨內的兩岸路線,無疑是一大遺憾。
最近,蘇貞昌的“不著急”,讓台灣媒體開始揣測紛紛。媒體還傳出,如果蘇貞昌還繼續拖延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謝長廷並不排除自求出路,很可能透過“台灣維新基金會”走自己的路。
與多位民進黨人士就此話題做過訪談的吳子嘉則很肯定地說,謝長廷訪問大陸引發的后續效應,已經變成民進黨未來與大陸交往與否的“路線之爭”,會讓民進黨未來出現分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