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拉薩9月24日電(楊慶軍、馮奇)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政府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6年來,初步確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貝葉經寫本共一千多個函(種),近6萬葉。
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次旺俊美說, 自2006年初啟動的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和研究工作以來,圓滿完成了“加強保護,編出目錄”兩大任務,初步確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貝葉經寫本(包括部分紙質梵文、藏文轉寫本)共一千多個函(種),近6萬葉。形成了《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總目錄》、《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影印大全》、《西藏自治區珍藏貝葉經影印大全簡目》、《關於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方案與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貝葉經保護紀實》等重大階段性成果。
據介紹,這6年中,相關工作人員行程17000多公裡、投入600人次,根據藏、漢、英多種文獻中有關貝葉經流傳、梵藏譯經活動及譯師足跡的記載,對西藏全區41個縣的65個單位、寺廟和3處遺址、部分群眾家庭開展實地調研,對西藏現存的梵文貝葉經寫本資源進行了全方位、全覆蓋的普查登錄。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大范圍復查驗收編目影印工作,按照“登門驗收、就地影印”原則,不放過每一片貝葉甚至殘片,逐一進行原件影印、整理編目和建檔,基本摸清了西藏全區現存貝葉經的底數,使絕大數貝葉經得到了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
據了解,貝葉經源於古代印度,是東方悠久文明的物質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西藏保存的貝葉經多系8世紀至14世紀從印度引進的、多為佛教經典,還有一部分為古印度梵文文獻。在經書內容上,與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關系密不可分,基本涵蓋了西藏傳統的“大小十明”文化,是研究佛教史、佛教翻譯史、科技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