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我國將利用10年時間,把新疆打造成中國干旱地區生物資源合理利用及物種資源保育新高地。
據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管開雲介紹:我國將在烏魯木齊建設一處世界最大的干旱區基因庫,研發特種分子技術、基因技術和系列產品;將在伊犁建設一所世界最大、國際一流的干旱區植物園,包括萬種世界干旱區植物引種,30平方公裡園區建設項目;同時將在霍爾果斯建設一座生物產業孵化與試驗示范基地,圍繞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環保等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與產業化,開展技術集成、技術示范和工程化應用,形成連接我國中東部、輻射中亞和俄羅斯的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
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征鎰曾於2010年提出在新疆建立中國荒漠區野生生物資源保育與研究中心。吳征鎰說:“新疆地域遼闊,擁有我國最大的荒漠區及特有的生物物種和資源,在全球干旱區生物資源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在醞釀國家生物資源保育與研究的戰略布局中,新疆荒漠區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育是特殊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新疆現代農業、現代生物產業和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都非常重要。”
中亞干旱區佔世界干旱區面積的34%,具有世界干旱區最為豐富的生物種質與基因資源,是世界上干旱區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區域。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區,干旱缺水是其主要特點,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新疆生態與環境保護問題凸顯。吳征鎰說:新疆與周邊的中亞國家、俄羅斯和蒙古有著密切聯系,對干旱地區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物種資源保育與研究,新疆應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