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7月30日電,意大利歐聯通訊社7月30日發表署名評論員文章說,海外華人子女道德觀念的培養重在引導,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合海外華人子女,不同文化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記憶。第一代華人家長身上打著永遠無法抹滅的中國烙印,他們有著“血脈相傳”的情結,始終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去培養教育子女。而從小在海外長大的華人子弟,更看重的是旅居國法律和人文環境,他們的意識西化和對所在國母語文化的認同與生俱來,與父輩“母語”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矛盾正在日趨加深。因此,海外華人子女教育應以引導作為主線,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傳授中華理念和思想。
評論原文如下:
女兒七歲來到意大利,轉眼間已經變成了大姑娘,成為了一名高中生。小的時候女兒和外公外婆生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小姑娘,接受了十年的西方教育,她的母語變成了西方語言,思維方式完全西化。更確切地說,女兒評論道德價值觀念已經與中國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中文完完全全的成為了她的附屬語言。
筆者已經進入知天命之年,小的時候經常淘氣,特別是在那特殊的年代,筆者和同學、孩提時的朋友打架,干一些為家長惹禍的事幾乎是家常便飯。換來的結果是每次闖了禍,都是父母出面負責擺平,最后是父親棍棒相加。被父親打過多少次筆者已經記不清,唯一我記得最清楚是母親扮演的角色,母親總是加以規勸和阻攔。
我愛我的父母,因為他們曾用中國的傳統觀念教育我,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道理我能夠理解,從沒有因為自己被打而痛恨過父親。也許自己因為小的時候被打太多,筆者發誓決不動手打孩子。如今,筆者的兩個孩子一個已經成年,一個在讀高中。筆者可以負責人地說,從未動手打過孩子。
幾天前,因為家庭瑣事筆者酒后對女兒吼了幾句推了女兒一下,沒想到創下了天大的禍端。女兒說,你再和我發火我就跳樓,我死給你看。筆者說,我幫你開陽台門,不跳我踹你下去。當然,筆者不會叫女兒跳樓,更不會將女兒推下樓,只是一句氣話而已。
事情的第二天女兒離開了家,不再接父親的電話並說,永遠不想見父親,父親賠禮道歉,女兒不理解也不接受。筆者是一個具有三十年煙齡人,為了請女兒回家筆者已經戒掉了煙,並保証不在家中喝酒,保証今后不再發火,女兒還是無法原諒她的父親。
海外華人子女教育多年來一直是生活在海外的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方式與祖(籍)國截然不同。華人子女的文化、意識在不斷西化中,對中華傳統的道德理念已經產生一種無形的抵觸情緒。西方社會對子女的打罵是一種違法行為,強迫子女去做他們違背意志的事更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海外華人子女道德觀念的培養重在引導,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合海外華人子女,不同文化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記憶。第一代華人家長身上打著永遠無法抹滅的中國烙印,他們有著“血脈相傳”的情結,始終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去培養教育子女。而從小在海外長大的華人子弟,更看重的是旅居國法律和人文環境,他們的意識西化和對所在國母語文化的認同與生俱來,與父輩“母語”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矛盾正在日趨加深。因此,海外華人子女教育應以引導作為主線,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傳授中華理念和思想。(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