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研究報告揭示高校“掐尖”勢力范圍

2012年07月30日10: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又一所大學成為了高考“掐尖”的有力競爭者。
 
7月16日,肩負著改革期待卻一直在磕磕碰碰中前行的南方科技大學召開“2012年新生錄取情況說明會”,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在介紹第二屆學生的招生情況時說,今年南科大錄取了188名新生,其高考平均成績超出一本分數線69.475分,達到了“985工程”大學的中上游水平。
 
據介紹,作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提前批次招生的大學,高考一結束,南科大就在全國8個省份組織了能力測試,一共有5932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報名參加。經審核,最終有1357名學生獲得能力測試資格。
 
在能力測試后,南科大最終向188人發出了錄取通知書。報名人數中隻有3.2%的人能贏得入學機會,這也意味著競爭的激烈程度。
 
在目前的中國,雖然高考很難再被稱為“獨木橋”,但這一比喻放在金字塔尖——中國一流大學的競爭上,仍然是貼切的。高考分數排名靠前的學生流向了哪些大學?這些大學的生源排名怎樣?無疑值得社會關注。
 
“985”大學和少數熱門專業類院校壟斷高分考生
 
在對高分考生的競爭中,站在中國大學金字塔尖的39所“985工程”大學(“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以下簡稱“985”大學)佔據了最大的優勢。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及其博士生葉本剛今年作的一項研究《2005∼2010年“985工程”大學本科生源質量統計分析》,對38所“985”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因其特殊性未納入研究范圍)2005∼2010年的招生質量進行了統計排名。他們基於6年數據做的排名顯示,前十名依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同濟大學。
 
但“985”大學總體生源質量也存在明顯差異,在別敦榮的研究中,排名最前的清華大學得分為98.69分,排名最末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得分為13.07分。
 
以兩校2011年在河南錄取的理科平均分數為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603分,清華大學高達683分。
 
據武書連在其制作的《2012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質量100強》表格中顯示,“生源質量排名”前9位全部由“985”大學佔據,依次是清華、北大、中國科大、上海交大、復旦、浙大、人大、南京大學。外交學院排在了第十位。
 
武書連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生源質量排名”所依據的主要是新生錄取分數線。
 
不過,“985”大學也受到了一些熱門專業大學的競爭,如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外交類專業院校,對外經貿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經濟類專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外語類專業院校。這些院校的高考平均錄取分數線,大多能排在全國的前20名之內,錄取分數遠遠高於“985”大學中錄取分數靠后的大學。
 
作為專業院校,南方科技大學是第一所躋身於生源質量排名前列的純理工科大學。
 
在武書連的“生源質量排名”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被排到了第120位。
 
在武書連看來,地理位置、校名、心理等因素會影響學生填報志願。一些專業院校之所以有競爭性,比如涉及到“外”類的學校容易出現高分,是因為考生會因此憧憬今后的生活。“財”類的學校則會產生“錢”的聯想,農林類大學難招生,因為考生馬上就聯想到貧困的農村。
 
部屬高校生源地方化問題仍嚴重
 
別敦榮的研究還顯示,“985”大學錄取人數具有明顯的屬地化特征,優質生源青睞經濟發達地區的“985”大學,處在經濟發達省區的“985”大學更容易獲得優質生源。
 
例如,北京、上海、江蘇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些地區的“985”大學也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生源,生源質量排名靠后的大學主要分布在邊遠省份。全國各地絕大部分優質生源選擇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地處經濟文化發達城市的大學,其他內地大學對它們幾乎沒有構成生源競爭威脅。
 
但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仍存在差距,比如,地處上海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本地招收的生源質量也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弱。
 
別敦榮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造成“985”大學優質生源地域差異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於“985”大學招生錄取人數和錄取分數的差異,即源於我國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計劃制度。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各省市經濟、文化、人口、教育等發展不均衡的特殊國情。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對“985”大學支持力度更大,具有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影響,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考生更願意報考分布在這些地方的“985工程”大學。
 
數據統計也顯示,2007年,34所一期“985”大學共招生14.6萬人,其中,各“985”大學屬地化比例平均值高達36.18%。
 
記者統計也發現,浙江大學連續數年以60%以上的本地生源比例,高居部屬院校本地生源比例排行榜首位。另外,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生源本地化現象也非常嚴重。而教育部期待的數據是30%以下。
 
屬地化比例平均值高達36.18%,而“985”大學在另外13個無“985”大學省份的招生比例平均僅為1.75%,兩者之間出現的巨大差距,也說明了當前高考錄取結構的嚴重失衡。
 
數據還顯示,2007年“985”大學的平均錄取率為1.4%,上海市“985”大學錄取率高達4.6%,而全國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僅為0.7%﹔2010年“985”大學平均錄取率為2%,上海為5.1%,河南隻有0.98%。
 
上海有4所“985”大學,錄取率常年處在全國前列。河南省多年來高考報名人數為全國最多,卻沒有“985”大學,錄取率基本都處在全國最末的位置。
 
高校有自己的“勢力范圍”
 
別敦榮的研究還發現,一些“985”大學生源質量雖然比較穩定,但也出現了一定的波動性。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大幅領先於其他大學,一直處於前兩位。但上海交大、復旦、浙大和中國科大則在3∼6名間競爭激烈。
 
一些學校升幅明顯,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2008年開始從第13位升至第9位,並保持了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從2005年的第22名,升至2010年的第14名,可以說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大學。但也有些高校滑落得厲害,如華東師范大學從2005年的第12名跌至2008年的第26名,2010年才升至第24名。
 
20名往后的高校相對位置基本穩定,很少出現變化。別敦榮認為,這也說明高校辦學具有長期性特征,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大的變化。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地域相近、實力相近的大學間生源競爭更加明顯。如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復旦大學、湖南大學與中南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
 
以武大和華科為例,兩校6年平均生源質量高度接近,不僅整體接近,在不同省份也非常接近,這反映了兩校生源競爭的結果。
 
高校也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如在湖北省,北京大學連續6年生源質量穩居第一,說明北京大學在湖北省的生源競爭穩超清華大學。此外,北大在吸引北京、上海、湖南等省份的頂尖生源上也經常佔優。
 
再如,從過去幾年看,同濟大學在江蘇的生源優於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在江蘇超過北京大學排第2,在上海、河南、甘肅躍至第3位﹔中國科技大學在安徽與復旦大學接近,躍至第3﹔中國人民大學在浙江升至第4位,在西藏排在第9位等。這些情況說明,高校在招生上有自己的優勢區域,跟各類大學排名並不直接畫等號。(記者 葉鐵橋)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