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國百姓牽手倫敦奧運

2012年07月27日15:47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7月27日   第 11 版)

北京奧運會已成為記憶,倫敦奧運會即將開幕。不過,時間並沒有沖淡人們的奧林匹克情結。在形形色色的奧運故事中,展現的是普通百姓企盼奧運、心系奧運、支持奧運的奉獻之心。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情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延展了我們的奧運記憶。

收集徽章  結交朋友

曹迪娟

“未來有個夢想,45歲過后能參與每屆奧運會,去當地交換徽章。”今年27歲的武漢小伙鄧開收藏奧運徽章近4年,與許多“奧運徽章發燒友”一樣,他的收藏之路也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的。

談起徽章,鄧開有說不完的話。“如果你參與過交換徽章,就能體會到,每一枚都是一段奧運故事。”讓鄧開對奧運徽章“一見鐘情”並“持續發燒”的,是一枚叫“永定門”的徽章。在王府井購買奧運紀念品時,鄧開買到了倒計時中軸線系列開幕式徽章中的一枚。“記得排在我前面的人都可以被允許購買2枚,但考慮到排隊的人太多,輪到我時,商家決定一人隻可以購買1枚,當時深感運氣之差。”事后,他了解到,他排隊買到的徽章是一個系列24枚中的一枚。幾經轉輾,鄧開收集到了其中的23枚。唯獨第一枚徽章沒有買到。后來,鄧開連續多天“混跡”於王府井旗艦店店裡店外。終於有一天,在旗艦店的可樂徽章交易售賣平台的樓梯上,一位中年男子同意出售兩枚“永定門”,鄧開喜出望外地以450元的價格買下。

“永定門”讓鄧開意識到小小的徽章背后還有沉甸甸的文化。北京的地圖上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歷史上這條長達7.8公裡的城市中軸線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見証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除了中軸線奧運徽章,鄧開對自己的其他藏品也是如數家珍,奧運官方特許徽章——目前市場上價值最高的單枚徽章之一、限量888的贊助商徽章——大眾車隊,以及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各國媒體的徽章,都是奧運徽章發燒友的鐘愛之物,也是難得的精品。

鄧開在博客中寫過這樣的話:“很多人離開,是因為他們沒法在奧運會結束后有同樣的熱情投入進去,他們只是來湊這個熱鬧的,他們隻想參與,不想投入。”而鄧開能堅持4年,熱情不減,是有原因的。徽章是奧運收藏的一個小的品種,而徽章交換也是一種奧運文化的延續。鄧開說道:“希望咱國的奧運文化收藏不要落下徽章這一類,要想到更多的文化收藏。”我們也希望奧運徽章收藏能繼續發揮“魔力”,將奧運精神、奧運故事代代相傳。

這裡曾是祖輩的家

李  理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你也去,我也去,就是不帶德祿去。”每當來到奧林匹克公園,楊德祿總會想起兒時的這首歌謠。“靠近北五環的那座小山的西南角有一棵大楊樹,是我的老叔家種的……”他指著西南方向,且帶著笑,仿佛看到了打盹的少年在學堂外偷懶。是啊,這裡有老楊的回憶,這裡曾經是他祖祖輩輩的家。

老楊,北京朝陽區窪裡鄉人,現生活在昌平小湯山,是“窪裡博物館”館長。如今的窪裡鄉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那就是奧林匹克公園。在那整齊劃一的土地裡,早已不見了往日的雜亂。這是奧運傳遞給窪裡鄉的新面貌。沒有了光禿禿的黃土地,沒有了破舊的小屋子,沒有了為耕種繁忙的人群,沒有了這一切的老楊,對著故土,心裡空蕩蕩的。奧運的確給老楊帶來了新生活,給窪裡鄉人帶了新命運。住小區、開名車,窪裡鄉人腰囊鼓鼓的。“但是,我想把窪裡留下來,讓子孫后代記住祖先生活的樣子。”老楊默默地對自己說。

老楊開始忙碌了。籌劃、准備、申請,一步一步地做。老楊的號召換來了窪裡人的共鳴,鄉鄰們紛紛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照片、農具、一件件“古董”運往老楊家。終於,“窪裡博物館”建成了!鎬、犁、耙子和日常生活使用的鍋碗瓢盆,舊照、新貌各類照片,老楊的博物館展品齊全。“這是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的棒槌,這是老人晒太陽的三角凳。”指著一件件展品,館長老楊如數家珍地說,“這就是窪裡人過去的生活。”老楊微笑了。

找尋、交流,老楊同分離的村裡人又說上了話。70多歲的老余握著老楊的手不放:“還好你來了,不然我的故事就埋進土裡了。”《窪裡鄉民間故事集》出版了。老楊又笑了。

窪裡鄉的故事把老楊的兒子和他的洋兒媳帶了回來。他們一起照看著這一片新故土。老楊還在收集,依舊在為自己的博物館而忙碌,他想要人們記得,曾經有一片土地叫“窪裡鄉”。

舞蹈讓我們成為一家

侯曉玥  鄒昀瑾

今年6月,來自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十級舞蹈班的劉徽和班上的20多個同學一起參加了倫敦奧運歌曲《北京祝福你》的拍攝。在中華世紀壇、在鳥巢水立方、在南鑼鼓巷、在北京機場T3航站樓,他們是成龍、范冰冰、蔡國慶、黃曉明等等眾多明星身后那群熱情起舞的年輕身影。

“剛接到任務的時候特激動,到處跟人顯擺。”今年21歲的劉徽,身高1.86米,陽光燦爛,說話特別直爽。“能親身參與到奧運中來,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在《北京祝福你》的MV中表演的舞蹈屬於流行舞中的一些基本動作,對這些舞蹈專業的同學們來說,“動作很簡單,但是我們跳得很帶勁兒。”為了表現這股“勁兒”,他們吃了不少苦,也付出了很多。

同學們白天要復習、考試,晚上還要排練到十點多,回宿舍還要再看書,每天都要十二點以后才能睡覺。時間長了,同學們體力和精神上都有點吃不消。身為班長的劉徽和其他班干部一起,想了各種辦法,鼓舞同學們的士氣,提高大家的復習效率。每天,他們都會在QQ群裡喊:“大家快看書!看書!”為了節省同學們的時間,他們把手寫的筆記一個字一個字地打到電腦上,並且自己花錢給每個同學都打印了一份。應對考試,劉徽說:“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正式的拍攝大部分在戶外,半個月下來,男孩兒女孩兒都晒黑了。女孩兒們雖然涂了防晒霜,但還是擋不住強烈的陽光,有的都晒傷了。“我們男生就讓它隨便晒啦。”劉徽很樂觀。后來,他們開始“比黑”,還自嘲“沒有最黑,隻有更黑”。劉徽說,為了解暑降溫,同學們自發地輪流給大家帶水、帶冰糕,有一次,一個同學還給每個人帶了藿香正氣水:“她監督著我們,看著每個人都當著她的面喝下去才放心。”劉徽他們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導演說我們的舞跳出來,一看就是一個整體。”他覺得是全班同學的並肩戰斗培養出了這種默契。面對考試,他們齊心合力,鏡頭前,他們團結配合。有了這些難得的共同經歷,“我們就是兄弟姐妹”。友情,是劉徽參加這次拍攝最大的收獲:“這將是我一生的財富。”

外表帥酷的劉徽,其實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他每天都會向家裡匯報:“一天一個電話。”來自河北廊坊的劉徽,爸爸和姐姐都是醫生。拍攝期間,有一天和家裡通電話,媽媽聽出他聲音不太對勁,問他,隻說是“感冒了。”當時劉徽沒在意,誰知第二天,姐姐竟然坐火車從家裡趕到北京,隻為把感冒藥親手送到弟弟面前。結束拍攝回到家,看見兒子人黑了,也瘦了,媽媽沒有說心疼,沒有說辛苦,隻說了一句:“值了。”媽媽的這一句,讓劉徽覺得,“值了。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大學生的形象,全世界都在看著我們呢。”

用微笑給人們鼓舞

李美熹

7月27日,對劉岩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4年前的這一天,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彩排現場,一襲彩衣的她在電子卷軸映襯出的絲綢之路上翩然起舞,最后一次用輕盈的步履展現舞者風姿。由於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在這次彩排上,劉岩跌落3米高台、脊柱重傷,從此再不能站立行走。

而4年后,在倫敦奧運會開幕之時,坐在輪椅上的劉岩將重返奧運舞台。在中央電視台“奧運夢想盛典”上,她要再次隨樂而舞,只是那時她所詮釋的不再是靈動,而是堅韌。

對於劉岩來說,奧運帶來的是人生的巨大轉折。在這個過程中,她改變的是生活方式,不變的是對舞蹈的熱愛。受傷后的劉岩更多地從對舞蹈的演繹轉向了對舞蹈的教學與研究。目前她既是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也是中國藝術研究學院的博士生。用劉岩的話說,自己曾用十幾年的積累取得了舞蹈上的成績﹔未來會再用十幾年的時間在舞蹈教學上有所建樹。

已走出傷痛陰霾的她,現在把公益和舞蹈一樣視為自己一生的事業。“以前我是演員的時候我不干別的事情,我隻跳舞,以后卻不是。”復出后的劉岩經常出現在各種公益活動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和力量,這種感覺讓她很幸福。“有時候,隻要一個微笑,就能給青少年和殘疾人朋友帶來鼓舞。”

讓孩子們感受到藝術,是劉岩的心願。她成立了“劉岩文藝專項基金”以支持、資助貧困地區小學的基礎藝術教育,為部分孤兒和農民工子弟提供更多接觸舞蹈的機會。她說教這些孩子跳舞並不是要他們成為舞蹈家,只是想通過“公益舞蹈課”給孩子們一個感受藝術的機會。

從舞者到公益人,奧運會為劉岩打開了一扇窗。而劉岩以堅強樂觀的態度為自己、也為更多人點燃了生活的夢想。

空竹老人  結緣奧運

龐 晟  盧 曉

已年近八旬的老人劉振鈺與老伴高宜正因空竹為媒結下姻緣,又因空竹被所有關注奧運的人所熟知。老兩口有著深厚的奧運情結,他們一步步用行動實現著自己的奧運夢。

青年時代,劉振鈺曾經邀請高宜正到家裡做客,對她說,“我手裡有一個好東西,一直藏著,想給你看看。”他打開抽屜,把那隻陪伴他走過童年、少年時代的空竹拿出來……“是空竹呀,我也會玩,我也很喜歡!”活潑美麗的高宜正高興地拿起空竹便舞了起來。也許一切早已是命中注定,共同的興趣愛好,空竹成就了他們的愛情。終於,在1966年,他們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直到今天,那隻讓他們結緣的空竹,還被珍藏著。空竹,見証了他們走過了40余年銀婚歲月,風雨同舟的恩愛人生。

從此,外出表演夫妻兩人總是雙雙出場,一齊抖動空竹,嗡嗡聲響成一片,匯成一首奧運交響樂曲。現在,劉老已從一個單純的空竹愛好者成為能將空竹歷史、構造和技巧說得頭頭是道的空竹專家。外孫自幼耳濡目染,如今也是名少年空竹高手。

2000年6月6日,劉振鈺與老伴兒高宜正在八達嶺長城第三個烽火台抖起貼有北京申奧標志的空竹。2001年在天壇祈年殿前,他們在國際奧委會考察團面前抖起空竹。2004年,劉老一家同北京其他27個家庭一起,代表市民在慕田峪長城迎接雅典奧運會火炬的到來。此后,他又參加了北京市政府組織的“舞動北京”系列活動,將空竹抖到了倫敦和悉尼。

騎車遠行  心存感激

任 艷  房 蓓

徐天河的騎行開始於1992年,“那個時候我還在鄉村做中學教員,但心裡一直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事情,於是就想用實際行動支持奧運會。當時我已經40多歲了,很多人還是很擔心。不過我想人活著總要做些事情。於是騎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就上路了。”16年的時間,他跋涉全國31個省自治區市915個縣市,總行程9萬公裡,用騎車環行的方式表達著一個平凡人的奧運夢想。

騎行途中,徐天河先后向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寄信10封,郵寄巨幅簽名條幅10多個。途中還有10萬人為他制作的支持北京奧運橫幅簽名。此外,他還著有《騎到北京奧運會(1992-2008)》等書。

“其實整個過程還是蠻多艱難的。1992年12月,我背著炒面、鐵鍋,冒著冰雪大風在吉林樺甸奔走,一不留神摔折了左胯骨。一路上我遭遇了很多的磨難,都是當地民眾無私地救助我,讓我一次次地渡過了難關……我很感激他們,”徐天河說。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徐天河終於讓夢想走進現實。“當時我心情真是太激動了,克制不住就淚流滿面了。那一剎那,我知道北京成功了,所有中國人都成功了,而我也成功了。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2008年奧運,終於可以圓夢北京了!”

“奧運是永遠的,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騎車跑完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能和祖國、世界、奧運在一起,我覺得自己的這輩子就值了。”

(責編:星燁)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