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笑星大山:學習漢語興趣最重要

2012年07月04日11:08    來源:金鷹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上個世界八十年代,有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小伙子操著一口流利的“京片子”通過春晚的舞台一夜爆紅。他師承中國著名的相聲大師姜昆,他的形象,是很多中國人心中最熟悉的外國面孔。到今天,他已經鮮少出現在相聲舞台,而是承擔起中外文化交流大使的責任,希望更多的外國人能夠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國,他就是大山。此次,大山來到湖南衛視“漢語橋”節目,並特別接受了金鷹網的專訪。

興趣最重要 中國發展推動“漢語熱”

金鷹網:大山老師此次來到湖南參加“漢語橋”節目的錄制,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大山:雖然“漢語橋”辦了十一屆,但是這次是我第一次來,雖然以前也看過一些外國人唱中國歌的比賽,但是這次來到湖南,真的感受到湖南衛視的實力,從節目的制作到請來的這些選手,包括一些外國就表演嘉賓都很不錯。

金鷹網:您那時候學中文和現在這些外國大學生學中文,在環境上有什麼不同嗎?

大山:其實我們那個時候還是有一股學中文熱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想學中文很困難,隻能到香港或者台灣。而在我開始學的時候,都是當地的華僑來教。我上中學的時候,學中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沒有一個高中有這樣的課程,但是現在各個國外的學校都會有這種興趣班和俱樂部。現在中國的崛起,學中文變得很有意思。但是在我們那個時候,是分東亞系,因為日本經濟發達所以學日語的很多。其實在我看來,我學中文完全是興趣所致,沒有人強迫我學習,隻有自己真正喜歡才能學好,而漢語熱不是因為別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去了,學中文變得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有用。

金鷹網:那您這些年在忙什麼呢?

大山:其實我也在多方面的嘗試,我比較喜歡自己這種自由職業的身份,我都不太願意總是從事一種工作,可能干哪一行的都不精但是哪一行都接觸。我其實一直在做的就是中加文化使者。作為文化使者其實范圍還是蠻廣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教學方面的,有工藝方面的,總體來說還是作為中西文化的一個使者。

轉行源自相聲“土壤”匱乏 最佩服郭德綱

金鷹網:您作為比較早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當年為什麼會選擇相聲演員這條道路?

大山:我是84年開始學的,在多倫多大學,四年本科以后88年來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是有四年的基礎。生活會話都沒有問題,但是由於是在國外學的,就還是有些洋腔洋調,來了以后沒有三個月就上電視演節目了。其實有這麼一個誤會,那時候我只是把這個當做一個學習的興趣與愛好,但是由於上的都是大型晚會,所以大家都把我當成一個專業的相聲演員。其實到98、99年以后我就很少說相聲了。

金鷹網:為什麼會選擇“大山”這麼一個名字,背后有什麼故事嗎?

大山:其實我當年學中文的時候並不叫大山,大山是我演的第一個角色的人物名字。這個名字為什麼叫響了,是因為本身這個節目是一個土洋結合,洋人說土話,說北京土的掉渣的地方方言,而這個名字又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的名字,這樣大的反差所以這個名字就火了。所以這個名字算是觀眾賜給我的。

金鷹網:為什麼后來沒有吧主要的精力放在說相聲上?

大山:95年以后和丁廣全老師合作少了,那時候我把家搬回加拿大了成家了孩子也有了,各方面人生變化比較大,也不是留學生的身份了。而我們在一起說的這個相聲的模式已經成熟了,比較難以突破,所以我就開始轉移,丁老師也很理解。

金鷹網:早前有報導姜昆炮轟郭德綱,您是怎麼看的呢?

大山:其實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媒體過分夸大了。現在很多媒體一遇見姜老師就一直問郭德綱,偶爾有時候脾氣不好,回應一兩句,立即見報,這一下就炒起來了。我覺得我接觸到的好像沒那麼大矛盾。每個人風格不同無可厚非,但是我最欣賞郭德綱的一點就是,當初90年代初的時候,我還是真的很想說相聲,但是由於培育相聲的這個土壤很少,隻有上電視台,像一些老茶館沒有了、小劇場都沒有了。 而在電視台的表演,笑聲是假的有人帶,他變成了一種電視台虛擬的藝術,慢慢的就缺少生命力。姜昆和李金斗就辦了一些相聲俱樂部,推動相聲的發展。但是在這方面做得最好就是郭德綱了,在相聲最艱難的時候我撤出來了,但是郭德綱一直堅持了。這一點我特別佩服他。

(責任編輯:墨言)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