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QFII大擴容:一石二鳥

2012年04月07日09:37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黃利明
 
4月3日,証監會、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宣布將QFII投資額度從300億美元增加到800億美元,同時增加500億元人民幣RQFII投資額度。受此利好刺激,4月5日A股暴漲,上証指數漲1.74%,深証成指漲3.17%。
 
一年半之前,熱錢涌入之時,市場還在爭論周小川的熱錢“池子論”到底“筑池何處”。如今熱錢撒腿跑路,不論是為了提振A股,還是悄然開啟A股熱錢“蓄水池”,對外資甚至熱錢“引流入渠”的態度已是明顯。大環境的注腳正是在於——熱錢變冷,涌動的時代正在走向結束。
 
2011年底中國外儲為3.181萬億美元,季度環比10多年首次下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今年以來實際上下跌了0.1%,資金外逃趨向增加。今年2月,中國出現自有出口紅利以來最大的貿易逆差——314.8億美元,是2000年以來最大的月度逆差水平。與此同時,2012年1-2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3005家,同比下降11.59%﹔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177.23億美元,同比下降0.56%,這已是FDI連續4個月呈現同比負增長。
 
外儲縮水、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外匯佔款連月減少、貿易現大幅逆差、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速放緩等一系列信息,均傳遞出熱錢持續流出中國的跡象。對於經濟和社會的不安全感的增加,還加劇了中國富人移民包括轉移資金。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從8%主動調降至7.5%,但這一主動的調降卻夾帶被動的放緩。因此,投資者依然在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3月下旬《經濟觀察報》曾刊發《中國資本項目“雙向寬鬆”》一文。確實,與此前資本項目開放“嚴進寬出”的政策不同,“雙向開放”的變化令市場認為,監管層對資本流出、經濟下滑、股市疲軟等現象的擔憂超過了對海外現金流入造成通脹的擔心。
 
不過,不管是被動倒逼還是主動擇機,這正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開放資本項目和資本市場的機會。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在IMF規定的40個資本項目中,已有30項已經完全或部分開放,隻有10個項目如衍生品交易和短期外債等仍存在有限試點、規模控制或完全限制等較嚴格的管制。
 
QFII是當前外資購買內地投資產品的主要渠道,擴大其規模有助於提升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也是資本項目管制逐步放鬆的步驟,並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及貨幣和利率等一系列相關的金融改革。
 
QFII與RQFII投資額度的擴容,等於向資本市場增加了近3700億元資金。監管層從未有像如此這般放鬆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進入。即便証監會有提振A股的意圖,如果並不符合央行與外管局所管理通脹與熱錢的需求,甚至獲得更高層的通盤考慮,這兩項政策也不可能以如此罕見的方式出現。因此,放在資本項目開放以及馳援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看待,應是這一政策的宏觀視角。
 
這部分馳援A股的資金,最終將通過A股融資的方式流入中國實體經濟,並部分抵消中國制造業與固定資產海外投資增長放緩的影響,以及中國貿易平衡的惡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時,全國上下均在提振經濟,A股卻暫停IPO,因此備受“頂不上”的詬病。2009年重開IPO之后即如火如荼大擴容。此后,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更加明確。
 
今年,証監會將著力推出“新三板”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創業板、中小板、滬市主板的融資勢頭亦是不減。在A股整體低迷之時,QFII與RQFII投資額度的擴容,既引入了長期投資資金,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進一步擴容的資金需求,得以緩解熱錢撤離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可謂明智之舉。(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