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05日08:27|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对美国监听的口诛笔伐还在持续,但结果却很难预料。很多时候,讨伐之人都有一种愿景:希望自己的发声能产生作用。但是,多数情况却是事与愿违。正如你不想让阿Q摸小尼姑的头皮,阿Q却总有话说:和尚摸得,我怎摸不得?
对美国发难的人多半想让它立即改邪归正。但这种想法近乎是一种幻想。对隐秘“监听”事件的揭露,只会造成更大规模的“透明化”监听。
这让人想起美国情报机构的由来。1929年,美国国务卿亨利·斯廷森关闭了国务院的密码破译处。他轻蔑地说:“君子不读他人之信。”那时,美国还没有国家情报部门。1946年,战时的战略情报局演变为中央情报局。众所周知,美国民众对公民权利的捍卫近乎痴迷。很多人反对成立这个机构,因为它意味着对公民权利的潜在侵犯。最后,民众毕竟没有拧过政府的大腿。民众对权利的担忧不期而言中。如今,美国有16个机构对几乎所有人进行间谍活动。当然,也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
如今,“君子不读他人之信”的美德已经被弃如敝屣,更多人崇信的逻辑是:“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有本事这样做。”
法德媒体与美国媒体已经在伦理层面进行了数轮交锋,但暴露出来的信息更让人瞠目: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言的人未必没有污点。争来争去,也只是在比较谁比谁更黑而已。
法国《世界报》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今年初的一个月内就监听了法国6200万个“电话记录”。而法国的国外安全总局也“游走在合法性的边缘”:监控国外的法国公民以及他们的关系网。
英国女王陛下的政府通信总部也运行着“藤波拉”计划。有人调侃,因为伦敦是一个互联网流量中枢,这里肯定有着更好的监听成果。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法律事务负责人贝克总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2003年的一份报告时说:“一名意大利人或荷兰人遭受本国政府监听的可能性是一名美国人的100多倍。”
政治层面的考虑不会像媒体那样意气用事。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对所有实质性问题闭而不谈,只表示要约束安全部门的行为。他国首脑的电话不会被监听,至少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黑莓手机不会再遭恶运,联合国及其他机构也暂时“安全”。
很多分析都觉得,监听会让欧美盟友关系紧张。法新社周日援引《法兰克福汇报》的消息,声称美德之间很快将达成一项双方互不监听的协议。如果消息属实,这也意味着,默克尔所要求的解释确实是向美国施压的一步好棋。
但越来越多的声音让人感到可怕。有人说:“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你,我的好朋友,对我搞间谍活动,那我就对你搞间谍活动;最重要的是:别被抓住把柄。”(杨子岩)
(责编:夏丽娟)
默克尔,监听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