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中国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从22日开始首访“锁定”俄罗斯与非洲之际,美国国务院也几乎在同时发布消息,总统奥巴马20日会到访巴以地区。中美首脑的首次出访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两国不同的外交思路及政策取向。 |
2012年6月6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海外网3月22日电 据大公网22日发表署名木春山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就在中国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从22日开始首访“锁定”俄罗斯与非洲之际,美国国务院也几乎在同时发布消息,总统奥巴马20日会到访巴以地区。中美首脑的首次出访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两国不同的外交思路及政策取向。
外界普遍认为奥巴马的首次外访是在去年11月。当时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连任总统的奥巴马,在当选后的半个月之内,就紧锣密鼓展开了东南亚之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访问了缅甸、柬埔寨和泰国,此举被称为美国东南亚外交攻势已然启动。
和牵动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东南亚外交相比,奥巴马最近展开的“中东外交”更为引人注目,因为包括巴以和平、阿拉伯之春、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石油能源问题等中东事务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和地位息息相关。
实际上,奥巴马的正式任期是在今年1月23日举行的就职典礼之后,因而3月20日奥巴马对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的访问,才应该算是奥巴马下一个总统任期内的第一次外访。
而美国对中东的重视在大选辩论时就已经显现。当时奥巴马与罗姆尼举行外交政策的交锋时,以色列是被提及次数第二多的国家。由于奥巴马在第一个总统任期4年时间里,从没有访问过这个“盟友”,致使在大选中被亲以的共和党人抓住把柄大肆做文章,奥巴马显得非常被动。因而外界普遍认为,奥巴马就任后首访的第一站放在以色列,既是对以色列的安慰,也是对国内犹太人势力的交代。
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坚定维护者,美以关系是美国中东政策基石。在此基础上才有美国斡旋下的巴以和谈、伊核和谈等中东问题的谈判与交涉。奥巴马访问中东和以色列,无疑体现了美国对中东的重视和对“阿拉伯之春”后中东人酝酿反美情绪的担忧,同时也可以借这次首访展示美国对促进巴以和谈及伊朗核问题解决上所承担的“国际责任”。
无论是指向性明显的东南亚外交,还是体现美国国际地位的中东外交,都是美国当前需要大力推广和维护的两大外交领域。这就是奥巴马首访的题中之义。
在太平洋的这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选后将俄罗斯和非洲作为首选地,则体现出与美国最重视的中东问题颇为不同的外交思路与政策取向。
纵观习近平的访问,日程丰富、所到国家更多,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也更深。不仅与中国着力发展的大国外交(与俄罗斯斯发展关系)思路相契合,同时也包括睦邻外交(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邻国)、多边外交(与金砖国家交往)和第三世界外交(到访非洲三国)。
大国外交是中国外交的着力点之一,因为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决定和影响着国际规则的实施,他们的一举一动左右着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喜怒哀乐。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必然要与大国搞好关系,才能争取到最大的国际利益。
而睦邻外交是中国稳定发展的保障。没有一个稳定的周边关系,中国就不可能有相对较长的战略机遇期。睦邻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第三世界等新兴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既定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惯例中国外长就任后的首次访问都会选择非洲。这次中国新外长王毅在国际舞台首次亮相,依然把非洲作为首秀地之一,从中确实能体现出中国政策的连贯性和对自己归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份子的认可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