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迄今为止,仍有很多关于中国国际形象或在本国人心目中形象的固有观念有待事实检验。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想打仗;中国向来不愿也不会扩张;中国文化具有外交上的消极与和平主义的特征。这些固有观念是在中国历史上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半殖民地时期逐渐形成的,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什这样认为。 |
海外网1月29日电 俄罗斯之声29日发表专栏文章,文章指出迄今为止,仍有很多关于中国国际形象或在本国人心目中形象的固有观念有待事实检验。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想打仗;中国向来不愿也不会扩张;中国文化具有外交上的消极与和平主义的特征。这些固有观念是在中国历史上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半殖民地时期逐渐形成的,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什这样认为。
在政治学文献中经常援引孔子的某些语录。其中指出中国人似乎更愿妥协、远离冲突。这些结论未必能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瓦西里·卡什认为。如果说中国文化基于儒家思想,那么欧洲文化的根基就是基督教。而在宣传和平、博爱和对敌人的宽容方面,与其他任何一个宗教相比基督教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欧洲过去成为地球上最军事化的地区,没有阻止欧洲国家占领和欺压其他国家和人民。显然,不能把文化和宗教因素对外交和军事的影响绝对化。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领土扩张并非受到文化、思想或者宗教因素的制约,而是受到自然条件和军事技术因素的限制。中国还在汉代就已经达到自己的天然边界,继续向外扩张已经很难实现。草原、沙漠、山地和茂密的森林是工业化前的农耕帝国难以克服的天然屏障。 即使这些屏障被成功克服,也无法坚守难以进入、供给和管理的占领区。
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扩张”的中国在自己的帝国时代经常试图克服天然屏障。然而对朝鲜、印度支那、中亚进行的一次又一次艰难而耗费巨大的武力征服不是以失败告终,就是很快失去对占领区的控制。
中国成功克服领土扩张道路上的天然屏障是在17世纪满清上台之后。当时许多习惯了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作战的满清骑兵远征作战。虽然清朝政府往往会让人联想起停止、衰落和失败,但在自己的早期它成功让中国进入了大约100年的空前繁荣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张最快的时期。
遗憾的是,中国的实力渐趋衰弱。地理环境确保的地区大国的角色最终导致军事领域落伍。中国没有发生15-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军事领域里的革命:既没有普及射击武器,也没有改变战术、军队配套和管理体制。早在18世纪中国在军事上就明显落后于西方列强和日本——这未必与什么文化传统或者民族历史特性有关。
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战争中的较少成功以及有关中国士兵素质低下的固有观念,无一不是政治、经济和组织上的因素的作用结果。如果想对中国士兵的个人道德心理素质作一评价,那么我们在俄罗斯就可举出例子。俄国内战期间有数千名中国人在红军中作战。在现代而有效的军事组织中,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素质。
著名红军一级集团军级司令约纳·亚基尔写道:“中国宁死不屈,无所畏惧。亲兄弟死在战场,他连眼睛都不眨:走到跟前,给他合上眼睛,继续战斗。又在他身旁坐下,带着制帽——沉着稳定,一枪一枪地还击……中国人将战斗到最后一人。”亚基尔的描述要比任何一位文化学者或者历史学者更接近真实:后者对中国人的了解只局限于书本,而亚基尔的军事生涯正是从指挥中国士兵开始的。
中国对战争和扩张的态度既涉及到全球政治问题,也影响到中国国内政策。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它也将不可避免地很快成为世界上一支主要军事力量。随处可听到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呼吁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更强硬的手段维护本国利益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民众经常批评自己政府软弱无能、优柔寡断。
正如在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政策是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以及中国高层对其评估的综合产物。在这些众多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政策随时可能发生改变——任何版本都不能排除,战略分析与技术分析中心主任瓦西里·卡什强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