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要闻

莫言领奖就想讲自己讲真话

2012年12月08日08:23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当地时间7日晚间,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莫言6日抵达瑞典参加诺贝尔周活动起,他就成为当地媒体和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西方媒体借机抛出刘晓波等问题,试图将对一位文学奖获得者的采访向政治话题上引。这一点在莫言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不过都被莫言一一化解。德意志广播电台7日调侃说,莫言必须适应北欧“寒冷的天气”。英国政论杂志《一周》称,在莫言看来,外界最应该关注的还是文学本身。

  当地时间7日晚间,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表了获奖演讲。从莫言6日抵达瑞典参加诺贝尔周活动起,他就成为当地媒体和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西方媒体借机抛出刘晓波等问题,试图将对一位文学奖获得者的采访向政治话题上引。这一点在莫言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不过都被莫言一一化解。德意志广播电台7日调侃说,莫言必须适应北欧“寒冷的天气”。英国政论杂志《一周》称,在莫言看来,外界最应该关注的还是文学本身。

  7日莫言开始了他在瑞典行程的第二天。上午10时,他访问了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所中学,该中学开始中文教学较早。学生们为莫言现场表演了舞蹈,用中文演唱《酒神曲》,并朗读了《红高粱家族》一书的部分篇章。

  中国驻瑞典大使兰立俊7日中午在使馆设宴款待莫言一行。包括瑞典议长韦斯特贝里在内的瑞典各界人士来到大使馆,参加为莫言举行的庆祝酒会。兰立俊大使说:“莫言3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以充满力量和感情深挚的笔墨,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风貌。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我们欢迎瑞典和世界各国的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优秀中国文化的魅力”。莫言表示,刚到瑞典的时候觉得天气很冷,但上午看瑞典孩子们学中文热情高涨,又觉得很温暖。学习外国语言很重要,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莫言强调,他此次得奖,翻译们功不可没。他说:“我写《生死疲劳》用了43天,陈安娜翻译用了6年。”

  当地时间7日晚间,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大厅进行获奖演讲。莫言表示,“让得文学奖的作家在演讲稿里把世界上所有问题都讲一遍是不可能的。我就想讲我自己,讲真话”。据悉,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45分钟的演讲用中文进行,400名各界名流手持瑞典文、英文翻译稿,聆听他的演讲。

  在莫言发表诺贝尔演讲前,7日当天,瑞典媒体和众多西方媒体仍在点评他前一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近百名记者,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提问基本集中在莫言获奖感受及文学创作等问题,而西方和港台媒体的提问基本都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对刘晓波的看法和新闻审查制度。

  一名美联社记者和一名香港记者都提到关于刘晓波的问题,莫言回答说:“刘晓波获得的是和平奖,我获得的是文学奖,这在中国引发的效应当然是不一样的。对于刘的问题我在得知获奖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过,你可以上网查看。”当一名台湾记者就此追问莫言时,莫言加重了语气回答说,“我从来都喜欢独来独往。当别人胁迫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从来不干,我该说话自然会说话。别人逼我表态,我从来不表态。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态度。”

  之后,一名来自瑞典电台的记者又抛出“新闻审查”问题,“今年早些时候,你说过取消新闻审查对写作是有好处的,是吗?”莫言说,“我从没说过那样的话。如果报纸上说过,那是记者的听力有问题。我在这要讲一句真心话:如果一个作家认为他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可以写出伟大的好的作品,我想这是幻想。反过来说,如果说作家在一个不自由或不太自由的环境下就写不出好作品,是假话。关键是作家内心深处是否自由。”

  莫言的回答被西方媒体广为报道。英国广播公司7日称,看来在诺贝尔颁奖周,莫言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争议问题。报道同时援引莫言对一名美国记者的回答说,关于中国是否有言论自由的问题,只要懂得中文,去中文互联网上看看,就知道中国有没有言论自由了。

  德国《柏林日报》7日评论称,莫言的记者招待会是“最困难的工作”,因为他的获奖是13亿中国人的荣誉,这是沉重的责任。同时,他也要面对西方记者的提问。他还要向诺贝尔委员会证明瑞典人选择自己是正确的。

  德意志广播电台7日以“莫言巧妙对付批评问题”为题说,莫言的名字表示是“无字”或“无声”,但他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却受到万众瞩目。他的文字受到全世界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但媒体却总喜欢把他引向政治的争议上。莫言显得小心,因为他不想被卷入政治讨论。▲

分享到:

(责编:刘凌)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