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从《万山红遍》只有七幅说起【3】

2012年10月22日17:16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人们担心以假乱真的同时,将真当假是伴生的。如齐白石,据说一生作画数万。无需考究争论,这类不是建立在严谨的统计学基础上、并掺杂功利目的的不靠谱的数字常常充斥各类媒体和市场,并经媒体专家放大后成为共识。和万山红遍只七幅一样,无需当真。七幅和八、九、十幅并无质的区别,如果只有一幅则另当别论。但齐白石画作市场流通的据说仅区区二三千幅。以目前齐白石的价位,足以让所有藏家抛售变现。其数量,足以造成市场雪崩。当然,为了维持高价,只能允许能左右市场的力量认可的少量作品入市。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商业行为。一个故亊,说一名收藏家有一枚精品邮票,后来听说另外还有一枚,遂高价购得后付之一炬,其保存邮票成为孤品后升值若干倍,获利丰厚。不同的是,当年那个藏家照规矩出牌,付出合理代价后再运用头脑运作,是一种智慧的商业行为。和今天的以假为真、以真当假,且不时有其它上不得台面的因素左右的恶炒有质的不同。

早有人詬病中国书画,过分重视笔墨线条技法,当达到一定水准后即大批量复制。应该属工艺品范畴。那些真正具有艺朮价值的艺术品可能无人能识而当成伪品。

那些千百遍复制的甚至流水线生产的行画大行其道,从大道理讲会掩盖了中国书画深层次问题,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导致整体低俗。从小处对消费者或收藏者是不公正或欺诈。精心收藏并付出代价的画作不被认可,有的只能白莱价甩卖。巳花高价者更由于接受不真实信息易造成误判。笔者曾在一画廊见到一较有名气画家的数幅花鸟画,除大小,有的枝干偏左,有的偏右外,基本一模一样,这种纯粹的工艺品还能算艺术?从商业角度讲,画家毎多画一幅,同样的画即贬值一分。市场指数将画家标笺化,巳无艺术可言:思想,独创,唯一。

图三署名老萍的蛙戏图是张崇文将军旧藏,其一名亲属得到后找多名行家看,都判假,行家中关系较近的则进一步解释“字迹潦草,线条绵软,水波纹不是这种画法,小学生水平,是低劣仿品。” 笔者是文革初中毕业,虽是水分极大的党校本科函授生,水平肯定超小学。本人可以确定画不出来。特别题款,中间甚至没有掭墨,一气呵成,最后巳成枯笔。更兼画面灵动活泼,极具情趣,在一片野趣中青蛙线条颇具金石气,不露痕迹中显示极深功力,非一般人所能为。比白石大部分作品境界更高。题跋直抒胸臆,大叶粗后缺一枝字,难掩作者创作此画后的兴奋之情。面对这样的画,何须关注真伪?倒是专家们的点评让人诧异,可以断假,但怎能说字迹潦草、綫条绵软,小学生水平?仅就笔墨线条功夫,绝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难达此境界。如果崇文将军在世,送去鉴定,评语可能会截然不同。

这种无序的、混乱的、价值观颠倒的市场,最终操纵者也将受害。艺术品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并按自身规律发展,目前巳见端倪。

记得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二十年前,伦敦的古董市场以欧美藏家为主。现在主要是中国人,他们更喜欢按拍卖行和专家的诱导掏钱,去买那些完整的、漂亮的、比较贴近现代装饰风格的清代彩瓷。年代久远的东西,只要有一点残缺,他们都不会买。哪怕断胳膊的维纳斯,摆在他们面前,都不会多看一眼。但不会太久,对真正收藏家来说,历史信息,审美价值,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虽然对《万山红遍》七张说存疑,但还只是从逻辑和法理上分析。不久前一个偶然机会,见到一幅李可染先生《万山红遍》,(如图一、二),从题跋看,应是六四年九月在北京西山所作,高101cm,宽50.5cm。无需班门弄斧描述。可供参考的有三点:一是朱砂没问题,二是题款放大供专家分析,三是左下角有张崇文印。

张崇文,浙江临海人,1927年生,1955年授少将衔,1995年逝世。张崇文将军与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刘海栗、李可染等一批画家过从甚密,可能因此影响仕途,几十年原地踏步,逝世前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在那个艺术品廉价但艺术纯粹的年代,收藏大批画作,去世前曾分两次给家乡捐赠藏品四千余件。

鉴定此画较易在于,大部份《万山红遍》画都是六四年秋在北京西山所作,纸张、颜料、朱砂等较易作比对。李可染先生的笔力,更是难于模仿。从司法笔迹鉴定角度讲,是无法模仿。

此画真伪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少幅《万山红遍》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从事艺术或艺术品的鉴赏中,在学术或科学问题上,是否应该坚守诚信和实事求是的底线?是否需要保留一点质疑精神?倾听一些不同声音?制定并遵从一些基本的法律的、科学的、道德的约束和规则?我们已经犯了太多极低级错误,我们也吃过太多苦头。

我们为什么要设定一个数量?我们根据什么设定这个数量?如果仅为维持画的数量而抬高价位,还有其它更具技术含量的办法。

艺术品鉴定到底听谁的? 在收藏界普遍诚信缺失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无解。在一窝蜂的鼓噪下,中国几乎一夜间拥出大批收藏家和配套的专家。魚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人惊呼收藏市场已成为只有上家和下家的传销场。

我们从骨子里迷信、崇拜权威,如鲁迅所说,即使皇帝智商低到不知道红嘴绿鹦哥就是菠莱,也不妨碍我们山呼万岁――对于奴才来说,有个坏主子比没有主子幸福。于是在市场上,我们对那背景越深、名头越大的权威机构、权威媒体、权威专家越顶礼膜拜,一槌定音,一言九鼎,一票否决,怪亊奇亊荒唐事层出不穷。以天价玉衣为例,二十四亿已经超出我们的认知能力,虽然那个被骗的银行行长被起诉,但我为他抱屈;五个顶级机构的顶级权威全都认可,并签字出具的鉴定证书应该具有效力并严重符合行规。此案等于否定了所有权威鉴定:1,这样的鉴定无法律效力,几位专家甚至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2,实物证据可以很轻易否定专家鉴定;3真伪鉴定需回归常识和科学;4所谓多人把关,一票否决的貌似公正只是吸引眼球的噱头。

论述这个问题需要一本书,笔者以为,艺术创作,收藏,鉴赏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收藏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极小群体。文物艺朮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价值是隨时代、思想、审美观念和存世量密切相关的。无法由物价局按物料、人工成本和利润定价。它应该由收藏者自己最终决定,换言之即是提高收藏家层次。

完善市场主要靠规则,实际上法律也有非常具体而明确规定,如有纠纷设计一套程序,双方都有公平表达机会,仅就物品而不是事件真伪而言,现代科技都可以做出准确结论。有的法律体系中的陪审员制度很科学,由一些不慬法律的平民任陪审员,根据双方抗辨决定有罪无罪,这里凸显的是公正而非专业。

卖家只要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信息。买家可以凭自己认识放心掏钱,如果亊后有争议可以有多种途径解决。利益可以调整各方关系:商家不会为小利惹上官司影响声誉无法生存,如三聚腈氨使一个大公司一夜破产老板获刑。专家和鉴定机构有了制约不会提供虚假结论甚至丢掉饭碗,监管机构可以大有作为,但它本身也受民众及规则监督。一位有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因为卖假唐三彩遭投诉后遭重罰,并被永久逐出市场。一般少有人敢冒这种风险,比单纯靠提倡和教育,诚信体系更易建立。

综上所述,我们一直信奉的精英或权威鉴定模式幣病极多,我们争论的谁说了算实际是争论A机构还是B机构、王专家还是张专家说了算, 永远不会有结论。重要的是要有符合法律的规则、严格的监管、科学的、更完善的检测手段并独立而不依附权力、靠自身信誉生存的检测机构, 以及由此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严谨的诚信氛围。

也许,当前最需要的不是学识,技巧或思辨,更不是要求建立更权威的机构和塑造更权威专家,那些顶级的院、馆、所、委、会巳经无法再升格了,甚至有的机构还冠名世界和宇宙。我们不能再随意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和专家、学者的名誉。在我辈这样无缘正规高等教育、才疏学浅的局外人看来,那些有深厚背景、闪光头衔的专家就是无法攀援的高山。那些频频曝出的丑闻,使我们困惑,更使大部分严谨博学洁身自好的学者躺着也中枪。

正如皇帝的新衣那个骗局,不是由知识渊博的学者、手握重权的大臣、血脉相连的亲人提醒,而是由那个稚气未脱、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拆穿。这个故亊中最让我感动和敬佩的,不是那个无意中揭露真相的顽童,而是那个堪称伟大、绝对超过秦皇汉武的皇帝。他没有从肉体和音量上封杀那个微小、柔弱的声音,而是赶快抓起一件真正的衣服,遮住那因发福而臃肿丑陋的身躯。

(责任编辑:刘玮鸿)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