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让我们记住修下水道的市长

正 楷 

2012年08月09日09:28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观看伦敦奥运,见中国队频频摘金夺银,心中难掩激动,脑子里却不时蹦出一个似乎不合时宜的问号:假如4年前北京奥运期间的某一天,也下了“7·21”那么大的雨,损失会否如同今年这般“惨烈”?

咨询几位朋友,他们的答案是:不会。

理由如下:北京奥运期间,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绷紧神经”的“战时”状态,时刻研判天气、路况,一有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另外,大量公车私车限行,很多人也会宅在家里看奥运,路不会有“7·21”晚上那么拥堵。即便真遇到“7·21”那么大的雨,在全世界运动员和媒体面前,中国的组织能力同样将显现出“无与伦比”的一面,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让“平安奥运”落地。

历经北京奥运等一系列大事锻炼的组织能力,在4年后的大雨之夜,何以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言以蔽之:一个是“战时”,一个是“平时”;一个是“紧绷神经”,一个是“没想到雨会下这么大”。

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发展,轻重缓急,千头万绪,事情很多,麻烦很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不过,正在中国各地降落的大雨,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在排水能力得到根本提升之前,一旦研判到重大雨情,“紧绷神经”仍显得十分必要,丝毫不能松懈。

若想少些“紧绷”,少些“惨烈”,根本途径在于提升排水能力。军队里有个口号:若想“战时”少流血,就要“平时”多流汗。同样道理,在提升城市排水能力上,工夫在日常。各地政府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地下通畅方面的投入也似乎年年都有,且数额见多。但在匹配地面的高速发展方面,地下的通畅却依旧捉襟见肘。

此种情况的出现,似乎“一点也不奇怪”。让我们看看如下这个常见的现象。

不止上一级官员,就是普通民众,也更愿意记住“某某广场、大路、大楼,是谁谁执政期间的作品”。但,有谁会记得,城市的历任主政者中,哪一位在提升地下排水能力方面政绩显著?即便被记住,恐怕也可能像宋朝的福寿沟一样,是千年之后的事了。

在这个被习惯性忘记、无人记起、不见政绩的地方,问题较难得到“快速而有质量”的解决,也就“合情合理”了。而要想高质量解决这个潜藏“底层”的下水道问题,还得先做好“顶层设计”。

为了真正“快速而有质量”地提升排水能力,让指挥棒多一点指向“看不到政绩的地方”吧,让我们记住修下水道的市长吧:给他荣誉,给他政绩,让他的劳动不埋没地下,在下水道口刻上他的名字,让一代代人铭记。

天已立秋,中国的雨季还在持续,仍会有新的城市“遭雨”。少一些伤亡,这是此时最基本的诉求。而等雨停,我们的目光会投向一座座城市的主政者——修好下水道,我们会记住你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8月09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