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3日专电(记者贺占军)谁都不曾想到,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名字会与铁路结缘。
7月下旬,随着最后一段铁轨平稳落在新疆哈(密)罗(布泊)铁路终点站罗中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地罗布泊区域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今年年底,当这条“全世界最奇特的铁路”正式运营后,罗布泊将进一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并向世界述说她的传奇故事……
“全世界最奇特的铁路”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区,风吹石头跑。”凡是进过“死亡之海”罗布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深刻记忆。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公元二三世纪以前,这里曾孕育了神秘的古楼兰文明。20世纪中后期,周围沙漠化严重,湖面开始萎缩,20世纪70年代前后罗布泊完全干涸。
罗布泊名扬天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此爆炸成功。1980年,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科考时失踪,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探险队寻找了30多年一直未果。这些都为罗布泊增添了神秘色彩。
罗布泊湖水虽然干涸,但地下却埋藏着丰富的资源。地质部门勘探表明,罗布泊仅罗北区和东西台钾盐储量就达5亿吨。而中国每年需要钾肥1000多万吨,其中约70%依赖进口。
目前,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已在罗布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项目——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另外一个170万吨的二期项目也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15年,企业总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并可吸纳5000人就业。
“除了钾盐矿,该区域还有铜镍矿、金、铜等有色金属矿产。”罗布泊镇党委副书记吐尔洪·贺加布拉说。
2002年,驻地设在罗布泊湖心位置的若羌县罗布泊镇正式挂牌成立,罗布泊镇辖区面积达5.4万多平方公里,堪称“华夏第一大镇”,却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少的镇子。
为满足钾盐等资源运输需求,2010年由铁道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建设的哈罗铁路开工,正线全长373.8公里,总投资约30亿元。
正因为罗布泊的这些神秘故事,国内外许多媒体都将这条铁路称为“全世界最奇特的铁路”。
相关新闻
从“生命禁区”到“希望之海”--写在哈罗铁路全线铺通之际
两千年前,这里曾孕育过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国文明;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仍是烟波浩渺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湖。1972年,浩瀚湖面彻底干涸后,这里逐渐变成“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并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和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而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详细
穿越“死亡之海” 新疆罗布泊铺通铁路
这里是“死亡之海”,这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点——新疆罗布泊。22日上午,一段铁轨在这里落下,抵达了它的终点,正在建设中的哈(密)罗(布泊)铁路全线铺通。
“一条穿越无人区的铁路”
“通往罗布泊的铁路,是一条穿越无人区的铁路”。铁路建设者们有着这样的共同感受。
哈罗铁路北起在建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哈密南火车站,途经花园乡、南湖、沙哈、巴特、鲢鱼山、黑龙峰、多头山、东台地、罗中9个车站,直达罗布泊。
哈密南站是哈罗铁路的大本营,施工的给养、材料等都要从这里出发,但哈密南站130公里外就不再有手机信号。“一年多来,我们在缺水、无电、寸草不生的无人区展开铺架攻坚战,取得了连续4天单班铺轨3.5公里的业绩,保证了铺架工程的顺利完工。”承担铺轨任务的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党委副书记郑树祥说。
铺架作业队负责人陈红权说:“铺轨期间,我们双班24小时人停机不停。一望无际的个戈壁滩上,夏季气温可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不见一只鸟,也没有任何的飞禽敢于穿越其中。”施工条件之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哈罗铁横穿罗布泊盐湖区,该路段地表呈褐色,局部裸露的残丘呈现“雅丹地貌”;地表以下岩土为层状分布的白色晶体,无常规路基填料,必须用岩盐填筑。
岩盐填料富含硫酸盐、钙芒硝等,遇淡水极易溶解,一旦遭遇雨水天气,淡水侵蚀岩盐土,造成路基不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为此,岩盐路基施工技术创新被铁道部列为攻关项目。
更重要的是,罗布泊全年365天有近200天刮大风,最大风力超过13级。为了防风保路,铁路两侧还建设了4道共840公里长的防沙固沙网。
“一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铁路”
哈罗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为国家Ⅱ级单线铁路,内燃牵引,规划输送能力为货运每年3000万吨,可以满足沿线货物输送需求。
哈罗路建成通车后,不仅会解决新疆钾肥出疆的通道难题,还会使当地企业的运输成本由每吨150多元降到70多元。
乌鲁木齐铁路局建设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哈罗铁路将与哈密临河铁路相连,形成新疆与西北、华北地区客货交流的新通道;还将适时延伸与规划建设的青(海)新(疆)线相接,实现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流。这将使哈密成为今日新疆“东西孔道、西域咽喉”的战略重地。这对加快南疆地区脱贫致富,促进中国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罗布泊的神秘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者。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外人士便开始利用近现代技术在罗布泊地区开展考察工作,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廷顿、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曾在罗布泊考察。
“罗布泊曾是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区域,中外科学家在这里探索脚步从未因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停滞。”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夏训诚说。
“哈罗铁路是一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铁路。”在一些探险者看来,如果有一天能够乘坐火车进入罗布泊,那将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与旅游局则介绍,目前罗布泊还不允许私自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