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刘扬】中联部下属的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5月30日以“制度文明对话”为主题主办首届和平发展论坛,邀请美国前政治学会主席、康奈尔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彼得·卡赞斯坦,《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英国记者马丁·雅克,《中国震撼》作者、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等20余位中外知名学者坦诚对话。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给予了积极评价。张维为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与会的大都是西方各国研究制度文明的知名学者,他们中很多对中国政治制度了解不多,这次论坛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很多西方专家都说来之前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现状让他们“开了眼界”。
活动期间,西方学者就认识中国制度文明谈及以下看法:一、世界上没有关于制度文明的统一标准。评判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是否文明,关键要看它是否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历史和文化相适应,是否与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发展大势相适应,是否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不是一定要符合某一特定标准或教条。
二、中国的制度文明有独特内涵。中国的制度文明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集体记忆基础上的,更强调集体、秩序与和谐。严格地说,今天中国这套制度既不是纯粹土生土长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而是中国在与外部世界不断交流、碰撞及互学互鉴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建构的,有很强的主体选择性。
三、中国政治体制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在不断改革完善的,并已有效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较好地发挥了超越不同利益群体的中立政治权威作用密不可分。在西方,恰恰由于其政治制度缺乏这样一个相对中立的权威,多党各自代表本党利益,任何政治改革提议都导致多党纷争。因此,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更迭不断。
四、中国党政官员的选拔机制卓有成效。一些学者认为,多党竞选一直是西方国家评判政治制度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但多党竞选机制并不能保证选出的领导人具备足够的执政能力。中国党政官员选拔机制的核心是选贤任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说明这种选拔机制是行之有效的。
五、中国在进行不同于西方民主模式的民主探索。民主确实在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很多时候民主体制本身就是造成冲突的根源,有时过于保护个人权利,反而会影响政府的效力和效率,造成领导力的弱化。民主不是万能的,不能对民主本身寄予过高的期望。中国正在探索的政治危机解决方式是另一种有效的替代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六、中国制度模式兼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中国的制度现在之所以有效,一方面是因为在与时俱进地学习借鉴和改革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仍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对于保持社会的创造力、灵活维护社会稳定是有重要作用的。西方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度崇拜,过于强调制度的完善性、严密性,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
张维为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几天简短的活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西方专家固有的看法,甚至其中有些人仍旧坚持非民主、即专制的这种简陋的分析框架。但在交流中,西方学者也不否认,西方的制度目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对中国的很多做法很好奇,也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