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清明节,踏青去!

2012年04月04日08:38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据报道,近日,北京北宫、广州南沙和陕西咸阳等地纷纷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举办“踏青节”,借以招揽游客,提高人气。一时应者如云。春风吹动少年的心,春花惊醒少女的梦,春水洗净中老年人的眼,这番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像古代戏文说的那样,让姹紫嫣红尽付与断壁残垣?今人又怎能亏待了“清明”这两个流传几千年,让人读来音调舒坦、品来寓意美好的字眼?
 
其实,清明节早就有“踏青节”的别名。自古以来,围绕清明节的活动就关乎“死”与“生”两层。墓祭,让死者享受身后应有的尊严,给生者以慰藉;春游,让生者享受生命当下的快乐,满足的是死者的愿望。尽孝,是后人通过文化发展和历史挖掘才赋予清明节的深层文化含义,而尽欢,则是人情人性顺应时气的自然要求。慎终追远、衔悲致哀,与探春燕乐、“寻花问柳”两不耽误,都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都是清明寒食的题中应有之义。
 
能这样两不耽误,得来并不容易。不说清明节的扫墓习俗是从寒食节借来的,踏青习俗是从上巳节借来的,清明节取代另两个节日,还是唐宋时期的事,只说当初在唐代时,扫墓可是不准附带着燕乐的,皇帝甚至一度气得下诏,连扫墓都一并禁了,如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就下过此类的诏书,但百姓置若罔闻,继续在“寒食上墓”,并且“复为欢乐”。为此,政府只好三令五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总算顺应了民意,下了《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官民可以扫墓了,但是规定扫墓活动结束后,“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就是说,扫完墓把供品撤掉,赶紧哭着走吧,随便上哪儿吃喝去,不能寻欢作乐。这条规定只能说明,当时人们扫墓兼游乐已经蔚然成风,而且游乐之风有可能已经压倒了扫墓之风,朝廷有必要出台管理政策。
 
其实,寒食在唐朝已经是三大节日之一,政府也专门规定要放假,以便人们扫墓。据载,有一次唐武宗到了寒食日没有放假,结果几千名士兵不满,最后不得不尊重民意,放假让大家回去祭祖。这说明当时民众十分重视扫墓。他们是不是也想趁此燕乐?咱们现在不好以小人之心轻薄一千多年前的先人,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无论是否在扫墓的同时进行,民众踏青游乐,是不大可能令行禁止的。
 
踏青的源头是古代游春习俗,而且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大爱。《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论志向,当孔子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穿上轻盈的春装,一群青年、儿童出外踏青、洗澡、歌咏……好不惬意,孔子感喟赞叹不已。可见郊游早就是上古先民的愿望和习俗。至于政府屡屡三令五申的唐代,情况又是怎样呢?杜甫《清明》诗记载“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男男女女盛装骑马外出游乐;白居易《和春深》诗描写寒食节“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喝酒、蹴鞠、荡秋千,当真风流快活!后来的朝代更是将踏青、游玩的风俗发扬光大。宋代的清明寒食,汴京“四野如市,士庶阗塞”,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时人“往往就芳树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明末清初诗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旧扬州清明时,“城中男女毕出……靓妆藻野,袨服缛川……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伎,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这番场景,热闹非凡。
 
近年来,政府顺应民心民情,再度规定清明放假。那就让我们以踏青的名义,尽享人间四月天,将春游进行到底吧!让幸福像花儿一样,让幸福像绿草一样!(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04日   第 08 版)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