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3日08:3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我叫月球車。沒錯,就是那隻中國“玉兔”。沒得說,這個名字有歷史、有文化、又浪漫,還預示了我要在月球上東奔西跑閑不住,而且是全球征名的,夠拉風吧。
這會兒,我和我的小伙伴——著陸器正在飛向月球的路上,我們離開地球已經超過了14萬公裡。著陸器這哥們,比我140公斤的體重重了七八倍,膀大腰圓、五大三粗……噓,小聲點,這一路上奔月、繞月、落月,我都是窩在他的肩膀上,就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我們一小一大組合在一起,成了這幾天全球各大媒體的熱詞——嫦娥三號探測器。
沿著我們正在飛的這個軌道,從地球到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大概要花4天的時間。但這幾天裡我們不會閑著,比如,著陸器小伙伴入軌以后馬上就把4條著陸腿放下來。著陸腿在落月的最后一刻非常關鍵,離月面最后的幾米,我們隻能靠自由落體,盡管月球重力隻有地球的1/6,我們兩個加起來1噸多重的分量落在月壤上,沖擊力不小,因此落地瞬間得全靠著陸腿來緩沖,吸收碰撞能量,防止翻轉。
星際飛行中最重要的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飛行速度和方向稍微有一點點變化,就可能飛到別的星球去了,或者漫無目的地漂浮在宇宙中。所以,在4天的奔月旅途裡,地球上的親人們時刻關注著,為了我們更順利更精准地抵達目的地,他們會在中途發送信號,輕微調整我們飛行的姿勢。瞧,剛剛他們就修正了一次。這種對航天器的測控,時間精度要精准到微秒量級,也就是百萬分之一秒。
想起12月2日凌晨發射,仍然記憶猶新。凌晨1點半,長征三號乙改進型火箭這個大家伙把我和著陸器推向天空,穿過大氣層,擺脫了地球引力,並且直接送到了地月轉移軌道也就是奔月軌道。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這款火箭有4個助推器,推力十足,點火起飛的過程非常快,要比神舟飛船或者北斗導航衛星點火發射后躥出去更疾、飛得更快。第一次坐火箭的我們,感覺新奇、刺激,當然,也非常放心。
聽說,最震撼的場面出現在發射后1000多秒的星箭分離時刻,那會兒,我和著陸器正忙著欣賞美麗的太空風景,而所有觀看發射直播的人都看到了這一幕:黑暗的太空中出現一道弧形的亮光,在這個背景中,火箭和探測器分開,隨后探測器緩緩向太空深處飛去。這一刻的真實,卻比科幻大片還要科幻,宇宙深邃無比的壯麗和科學的巨大魅力,徹底把地球人征服了。
呼吸著太陽風,穿梭在各種能量粒子之間,星際旅行如此愜意,但飛行4天后,我們將要面對登月途中的第一個高風險考驗——近月制動。我們會在地面人員的幫助下,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剎車,讓月球引力把我們牢牢抓住,暫時變成一顆月球的“衛星”,繞飛在離月面100公裡高度的環月圓軌道。這個剎車動作,要一次成功。
我和我的小伙伴,能不能創造中國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體降落的歷史,故事才剛剛開始。(本報記者 余建斌)
(責編:夏麗娟)
探測器,月球車 ,嫦娥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