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2013年11月05日08:27|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對美國監聽的口誅筆伐還在持續,但結果卻很難預料。很多時候,討伐之人都有一種願景:希望自己的發聲能產生作用。但是,多數情況卻是事與願違。正如你不想讓阿Q摸小尼姑的頭皮,阿Q卻總有話說:和尚摸得,我怎摸不得?
對美國發難的人多半想讓它立即改邪歸正。但這種想法近乎是一種幻想。對隱秘“監聽”事件的揭露,隻會造成更大規模的“透明化”監聽。
這讓人想起美國情報機構的由來。1929年,美國國務卿亨利·斯廷森關閉了國務院的密碼破譯處。他輕蔑地說:“君子不讀他人之信。”那時,美國還沒有國家情報部門。1946年,戰時的戰略情報局演變為中央情報局。眾所周知,美國民眾對公民權利的捍衛近乎痴迷。很多人反對成立這個機構,因為它意味著對公民權利的潛在侵犯。最后,民眾畢竟沒有擰過政府的大腿。民眾對權利的擔憂不期而言中。如今,美國有16個機構對幾乎所有人進行間諜活動。當然,也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
如今,“君子不讀他人之信”的美德已經被棄如敝屣,更多人崇信的邏輯是:“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有本事這樣做。”
法德媒體與美國媒體已經在倫理層面進行了數輪交鋒,但暴露出來的信息更讓人瞠目: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發言的人未必沒有污點。爭來爭去,也只是在比較誰比誰更黑而已。
法國《世界報》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今年初的一個月內就監聽了法國6200萬個“電話記錄”。而法國的國外安全總局也“游走在合法性的邊緣”:監控國外的法國公民以及他們的關系網。
英國女王陛下的政府通信總部也運行著“藤波拉”計劃。有人調侃,因為倫敦是一個互聯網流量中樞,這裡肯定有著更好的監聽成果。
美國國家安全局前法律事務負責人貝克總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2003年的一份報告時說:“一名意大利人或荷蘭人遭受本國政府監聽的可能性是一名美國人的100多倍。”
政治層面的考慮不會像媒體那樣意氣用事。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美國政府對所有實質性問題閉而不談,隻表示要約束安全部門的行為。他國首腦的電話不會被監聽,至少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黑莓手機不會再遭惡運,聯合國及其他機構也暫時“安全”。
很多分析都覺得,監聽會讓歐美盟友關系緊張。法新社周日援引《法蘭克福匯報》的消息,聲稱美德之間很快將達成一項雙方互不監聽的協議。如果消息屬實,這也意味著,默克爾所要求的解釋確實是向美國施壓的一步好棋。
但越來越多的聲音讓人感到可怕。有人說:“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如果你,我的好朋友,對我搞間諜活動,那我就對你搞間諜活動﹔最重要的是:別被抓住把柄。”(楊子岩)
(責編:夏麗娟)
默克爾,監聽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京ICP証130063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