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9日08:2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埃及變局算不算政變?自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被軍方罷黜以來,這個問題就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點。埃及已然“變天”,這種糾結於名義的討論有何意義? |
埃及變局算不算政變?自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被軍方罷黜以來,這個問題就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點。埃及已然“變天”,這種糾結於名義的討論有何意義?
關鍵在於這一問題涉及到美國的態度。美國法律禁止“向正式選舉產生的政府元首被軍方政變或法令罷黜的任何國家政府提供援助”。一旦美國政府正式使用“政變”來描述埃及變局,就意味著美國必須停止每年向埃及提供的大約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佔埃及軍隊物資和裝備開支的80%左右。
美國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含糊難免讓人浮想聯翩。在埃及的局勢面前,美國很難在“民主”的旗號下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總統大選中贏得多數選票、在埃及議會中佔據最多席位的是伊斯蘭宗教勢力代表穆斯林兄弟會,議會中的第二大勢力集團是另一宗教勢力薩拉菲派。相比較而言,解放廣場上那些世俗自由派人士似乎更合美國胃口。
但是,即便有大規模民眾示威作為前奏,拉下一位民選總統的做法無論怎麼看都與美國一向高調提倡的“民主”相悖。在這樣的尷尬處境面前,美國政府玩起了文字游戲。其目的也不難理解:靜觀事態發展,選擇最符合美國利益的道路。
埃及變局再一次撕裂了美國的“民主”面紗。
是的,再一次。歷史上,高舉“民主”大旗的美國不止一次在他國支持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權:1953年,美英兩國在伊朗發動政變,推翻穆薩迪格民選政府,並扶植美英傀儡巴列維國王復辟﹔1954,美國策劃危地馬拉軍事政變,推翻民選的阿本斯政權,導致危地馬拉陷入常年內戰﹔1973年,美國在智利支持皮諾切特軍事政變……
美國為何一再違背自己的“民主”原則?原因很簡單:他們認為那些被推翻的民選政府不符合它的利益。換句話說,“民主”也不過是美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之一。合適就用,不合適的時候就拋諸一邊。
有西方媒體把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稱為“冷戰時代的道德混亂”,因為“那時候——與蘇聯作長期斗爭的那段歲月——美國及其盟友經常與軍政權打得火熱,因為對方似乎比別的選擇更好。他們是‘我方的壞蛋’”。
只是這一次,面對埃及,連西方媒體都不知該尋一個什麼名目來為美國這種赤裸裸的與“民主”相悖之舉遮羞。
當然,美國政府或許並不在乎。(張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