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縣域>>名縣·名企·名人

紅河“三農”之路怎麼走

2013年06月21日11:08來源:農博網字號:

摘要:既是工業大州,又是農業大州,擁有農業人口350萬—— 紅河“三農”之路怎麼走?

  既是工業大州,又是農業大州,擁有農業人口350萬—— 紅河“三農”之路怎麼走?

  吃透州情:找准撬動農業的著力點

  紅河南部地區怎麼發展?紅河北部地區怎麼發展?如何推進城鎮化……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一屆州委研究制定的10大調研課題擺在了各級領導的案頭。

  未來的路怎麼走?決策層在思考,基層干部在思考,謀求發展的農民也在思考。經過深入的調研與思考,紅河州清醒地認識到:自2009年以來,紅河遭遇了連續4年的干旱,且持續時間長、受旱范圍廣、旱情程度深、災害損失大。究其原因,一是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紅河屬石漠化地區,年均降雨量偏少,資源性缺水嚴重,同時也存在著工程性缺水,特別是南部地區工程性缺水現象比較嚴重,水利設施不足,由於財政緊缺,因此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發展。二是客觀因素與人為因素並存。人為因素主要是傳統的生產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關。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有的地方經過人為改變水系,造成了部分地方水土流失。

  為此,採取工程性措施,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是紅河應對干旱的一個治本之策。紅河人,在這樣的思辨中,找到了大干快上的著力點。

  目前,紅河州正在採取措施,力爭從5個方面取得新突破,即:力求在破解“三農”融資難的問題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方面取得新突破﹔力求在改善農業發展條件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取得新突破﹔力求在建設美麗家園方面取得新突破。

  不久前,紅河州出台了一系列確保農業增產增收措施,在千方百計做好人畜飲水和飲水安全的同時,精心組織和部署春耕生產。通過各級干部切實轉變作風,深入一線,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確保春耕生產,實現滿栽滿插,用實際行動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調整結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站在全省的角度,紅河的農業基礎並不算差,水果、蔬菜、生物資源、漁畜等產業在雲南農業前進的道路上已走在前列。但紅河人不滿足,不止步,他們渴求能堅實而快步地邁入小康社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石屏看了洋芋規模化生產后感嘆地說:“我曾經工作過的那個地方,條件比石屏要好得多,但洋芋的產量和質量遠不如石屏的好,其原因就是石屏農民的素質高,科技意識強。

  石屏以楊梅為代表的水果產業,以洋芋為代表的蔬菜產業是紅河州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個縮影,當地農民靠科學種植、科學管理,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擂響了以“四化同步”的戰鼓,紅河農業正走到了一個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個轉型,就是要用現代思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談起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州委書記楊洪波作了這樣闡述:“傳統農業有4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經營主體分散。傳統農業的經營主體都是分散的,都是以一家一戶為單元的經營主體。第二個特點是經營方式粗放,廣種薄收,甚至刀耕火種。第三個特點是產出效益低下,隻能解決溫飽,甚至還解決不了溫飽。第四個特點就是弱質,農業是一個很脆弱的產業,抗風險能力很低。現代農業也有四大特點:第一是組織生產方式規模化,產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第二是經營方式節約化。第三是產出效率高效化。第四是發展穩定,在現代農業的條件下,農業不會大起大落,也不會因為一場暴雨、一場低溫就會帶來絕收,產出和效率相對來講比較穩定。”

  紅河農業之路,究竟該怎麼走?傳統農業如何向現代農業轉變?

  州委、州政府認為:打牢農業基礎必須做好“三抓”。即:抓“路”的問題,全面完善農村的路網結構,增強路網密度,實現產業區道路內連外通﹔抓“水”的問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如果水的問題解決不了,農業問題就難以解決。為此,舉全州之力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田”的問題,走整合資金,連片開發,配套完善之路。隻有建設高穩產農田,農業才會快速發展,農民才會早日奔小康。

  在調整產業結構上,紅河州提出了“穩糧、擴經、提質、增效”8字方針,力求穩定糧食生產﹔擴大經濟作物面積,4年的干旱還倒逼出一個農民自主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農民因旱而增收的新路子﹔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同時在方法上注重5個環節。一是解決面向市場問題。農業最終要落實在增效上,現代農業一定要走市場化之路﹔二是解決誰面向市場的問題。在千家萬戶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搭起一個紐帶來應對,這個紐帶就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公司制企業、家庭農場等﹔三是抓項目支撐。政府和企業配合,抓項目、抓基地,走“市場+企業+基地+農戶”之路﹔四是抓科技服務,讓科技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五是調整種植結構,不是簡單地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解決增收問題。讓農民把地裡種的東西變成錢。為此,紅河州提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那就是通過突出重點、搞好規劃、連片成帶、形成品牌,建設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國著名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如何深化農村改革,紅河州從激發農業農村活力方面入手。一是加快農民產權的確權問題,解決歸屬清晰問題,在產權明晰、確權的基礎上來促進土地依法有序流轉﹔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了出培育打造農業經營主體,要“守住一條底線,抓住兩個關鍵”的要求。紅河州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發展多元服務主體3個方面下功夫。鼓勵有能力的專業大戶走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路子﹔四是全力推進“農轉城”工作。按“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工農互動,城鄉一體”的原則,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成就夢想:實施美麗家園行動計劃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建設美麗中國,美麗紅河的過程中,始終認為:美麗中國的基礎是美麗家園,如果沒有美麗的家園,就沒有美麗的中國。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總體上感覺越來越美,但離中央和人民的要求還很遠、很遠,特別是農村,雖然杈杈房、茅草房大部分已得到解決,但“臟亂差”現象仍然十分突出。目前的城鎮環境、農村環境、家庭環境還不盡如人意。

  針對存在問題,紅河州提出了實施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在建設美麗家園方面,許多農村從住房改善入手,改善村容村貌,建造美麗家園。在這方面開遠老燕子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通過互助建房方式,徹底改變了落后的村容村貌。不僅改善農民的住房,而且還帶動了農村投資,帶動了農村金融,在蓋房過程中,通過村委會擔保,農民紛紛進行小額貸款建房。與此同時還帶動了農村商品流通,房子蓋好后,家家戶戶買家具、買家電,活躍了農村商業。最主要的還是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了明顯變化,增強了衛生意識,實行了人畜分離,現代生活方式逐步走進農家。(汪繼武)

分享到:

(責編:蓋林讌)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hww@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