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近日在2013年《農村綠皮書》發布會暨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專家研討會上指出,從全球的發展經驗來看,農業產值佔整個GDP的10%是國民經濟的轉折點。發達經濟體的共同點是,農業在GDP的比重越低,恰好是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和強度比例越高。 |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近日在2013年《農村綠皮書》發布會暨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專家研討會上指出,從全球的發展經驗來看,農業產值佔整個GDP的10%是國民經濟的轉折點。發達經濟體的共同點是,農業在GDP的比重越低,恰好是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和強度比例越高。
比重降低意味著什麼
專家認為,根據許多發達國家走過的實踐經驗,中國農業在佔10%比重向下降低的時候,就意味著中國農業要向現代化的大農業邁進。
張紅宇指出,中國現在正處於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或者說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高收入之牆,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也有很多需要避免的失誤。比如巴西、阿根廷這樣的南美大國為什麼會陷入這個陷阱?
專家認為,目前,中國農業會向低於10%的比重發展,這就意味著要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中轉移出來,農村中種田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出現將獲更大支持,中國的非農產業將會有突飛猛進發展。
與此同時,農業方面急需要大量的職業農民,要有大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中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經營將會有大幅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將大幅推進。
農業還需不斷加大投入
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定,特別是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1%,應該說13億中國人的飯碗還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
不過,盡管中國糧食產量取得了“九連增”的好成績,但一些業內專家稱,輝煌數據的背后,中國糧食增產難度亦在逐步加大。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郭瑋認為,現在我們國家的糧食供給有充分的保障,但需求的快速增長,未來糧食供需矛盾會不斷加劇。
因此,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理順農產品價格和增加農業補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
專家預測,今后中國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必然會有一個大幅度提高,社會各方面對農業的投入肯定會前所未有,農業的產業化、農產品的商品率將會有一個可觀飛躍,這才能實現中國農業的強國夢。
“三農”投入結構要優化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指出,政府對“三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下一步,“三農”投入結構要優化。
蘇明認為,對中部和西部要傾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部的投入、發改委的投入,其他部委對“三農”的投入,對中部、西部要傾斜。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的問題,安全用水的問題,農村教育、農村社保、農村醫療、農村環境問題,這都是財政下一步面對的課題。財政支持的方式和變革也要關注。我們過去更多關注生產投入,下一步可以考慮以生產環節為主,適當在消費環境也加大投入。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比如,農民通過學習取得相應資質后,可以優先獲得流轉土地,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向這些農民傾斜。(本報記者 陸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