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2月26日、3月21日先后下發了“關於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和“要求各高校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反對餐桌浪費專項行動,進一步推進‘光盤行’”的通知。 |
圖為高校學子在人人網上晒“光盤”活動的網頁截圖
教育部2月26日、3月21日先后下發了“關於勤儉節約辦教育建設節約型校園”和“要求各高校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反對餐桌浪費專項行動,進一步推進‘光盤行動’”的通知。如今,象牙塔內的“光盤”究竟有多少?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多數高校“光盤”激增 剩飯銳減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光盤行動”已經在全國多數高校中普遍展開。“目前我校團委、學生會、各學院學生會以及青年志願者協會都在以各種形式倡導‘光盤行動’,同學們的響應熱情也非常高。”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會主席曹勝彬介紹說。調查顯示,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部分食堂早、中、晚三餐的“光盤”率均在八成以上。
南京的情況同樣令人欣慰。南京大學后勤服務集團膳食中心副主任岳健表示,南大自開學頭一個月泔水量明顯減少。“自從倡導‘光盤行動’以來,這一個月,平均每天每個食堂泔水能少一到半桶,大約50-100斤。”在南京理工大學,飲食服務公司辦公室工作人員楊老師將今年3月和去年11月的泔水量,與每天的食堂供應量做了統計,結果發現,5個學生餐廳,泔水量下降共計11.7萬斤,教工餐廳也下降了1.3萬斤。泔水量減少,同學們懂得節約了,反過來講,食堂的供應量也少了。“例如留園餐廳11月的飯菜供應量是29萬斤,現在隻有24萬斤,品園餐廳過去25萬斤,現在20萬斤。”楊老師如是說。
少數高校任重道遠 原因眾多
據3月底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內的3個食堂的調查統計,每100人中(包括學生、老師及其他人員),隻有不到25人交回“光盤”。大部分人盤裡會有1/4到1/3的剩飯剩菜,就算是稀飯、湯類也很少有人能交回空碗。而據《信息時報》記者3月中旬午飯時分在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廣大菊苑一樓餐廳的觀察,20分鐘內大致有40名學生排隊到回收點放回餐具,真正“光盤”的隻有五六人。華南農業大學荷園飯堂的經理則表示,該飯堂一天約有12桶剩飯菜。華農目前有8個飯堂,保守估計一天產生的剩飯菜可能高達2.8噸。
食堂人多,打飯師傅都好似“機械手”,飯菜大都是一個口味、一個量。對於飯量小、口味淡的同學,尤其是女生,光盤的難度確實不小。西安石油大學大一的小王端著一碗幾乎沒喝的南瓜粥到收餐處,“白白倒掉一碗粥自己也很可惜,但是粥太甜了,喝不慣”,又不能退回,沒辦法隻能倒掉了。“不是想浪費,是冷包子真的難以下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李同學坦言,有時會遇到冷包子、葷菜變涼菜,與其胃不舒服還不如不吃。
意識提升后勤保障 缺一不可
其實很多未“光盤”的現象也可以想辦法避免,關鍵是每個人心中有無想要“光盤”的意識。就個人層面,如同濟大學的研究生小蔣所言,自己最了解自身狀態,完全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光盤行動”,“我身邊的同學有時胃口不好,她就不打飯隻買菜吃,避免傾倒米飯的浪費行為,又實踐了一次‘光盤行動’”。
自3月18日始,北京郵電大學開展“光盤行動”系列宣傳活動。校學生會和研究生會發揮新媒體優勢,在校內信息門戶、官方微博等平台上發表了《“吃光盤中餐,傳遞正能量”——致全校同學的倡議書》,並發起“隨手拍光盤”活動。北京郵電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劉春曉介紹說,不到一個星期,“隨手拍光盤”已有1000余人次參與,並且還在不斷攀升。
中國傳媒大學工學院學生會對參加網上晒“光盤”互動的同學給予一套環保餐具作為獎勵,他們還在4月11日開展了“光盤行動”主題征文活動,“第一天就收到了30多篇征文投稿。”活動負責人鄭彥飛興奮地說。“下一步我們將以‘光盤’照片牆、食堂座談會等更加豐富的形式開展活動,進一步提高同學們勤儉節約的習慣。”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會生活權益部部長張美慧介紹。
針對同學們在“光盤”中遇到的飯菜口味、飯量無法選擇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后勤集團以積極姿態做出了有益探索。人大后勤集團餐飲管理部經理王志丹更強調學校食堂從兩方面努力,一是進行食堂大鍋菜廚師的廚藝評比,讓同學當場品嘗親自評價﹔二是在原材料方面嚴格要求,保証各區食堂每天供應的綠色蔬菜不少於3種。同時,人大西區食堂還推出家鄉菜和低脂低糖菜品窗口,以期把西區食堂做成學生“自己家的食堂”。西安石油大學飲食街的一些獨立窗口正在嘗試著改變供餐模式,提倡“拼桌”吃飯、實行“半份飯”、推行自助式分餐制等來減少浪費。(本報記者 李 堯 汪靈犀 孫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