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國際化大都市不能遍地開花

2013年03月14日08: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趙曉霞 張意軒 楊 旭    字號:
摘要:截至目前,中國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建設目標的城市則已經超過200個。在不少城市滿懷壯志,紛紛將未來建設目標指向國際化大都市時,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對此表示憂慮,指出,城市建設應多些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少些盲目決策和浮躁心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不能遍地開花。

  來自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有78個城市表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2003年,有182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截至目前,中國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建設目標的城市則已經超過200個。在不少城市滿懷壯志,紛紛將未來建設目標指向國際化大都市時,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對此表示憂慮,指出,城市建設應多些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少些盲目決策和浮躁心態,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不能遍地開花。

  需要多少個國際化大都市?  

  在2011年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城市定位與國際化大都市相近或相關的隻有北京、上海等為數不多的城市。在該規劃的表述中,用的是“將來時”,北京被定位為“著眼建設世界城市”,上海被定位為“建設國際大都市”。

  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委員看來,所謂國際化大都市,並不單純指它的規模,也不是說它的經濟指標,而是指它會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國際化大都市的品質。比如大家公認的紐約、倫敦等。

  面對目前超200個城市要建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市石景山區委書記榮華代表認為:“加快城市化進程非常有必要,但城市化不是國際大都市化。”

  榮華表示,城市能發展成什麼樣,還是要看自己有什麼,必須根據自己的歷史沿革、地區情況、發展優勢,來選擇發展路徑。比如北京,它是文化、政治中心,所以它所提出的建設世界城市,有它獨特的地域優勢,但也不是所有項目都齊頭並進,所有“中心”都往身上攬,首先突出的就是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不能為國際化而國際化

  “一個城市,如何很好地發揮它的城市功能,是一件非常復雜、非常難的事,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巨系統工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方精雲委員表示,在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宜發展為大城市,建國際化大都市也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他提醒,城市的發展規模和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也有關系。

  單霽翔向記者強調:“城市建設一定要找准定位,有自己的‘性格’,而不是不切實際,盲目地跟著別的城市走。”

  他說,要避免城市

  建設的失調:“一些城市在建設中缺少科學

  態度和人文意識,卻多了一些盲目決策和浮躁心態。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於建設大廣場、大草坪、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和‘標志性’建筑,而這些項目卻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

  榮華認為,且不說紛紛把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作為發展方向的城市有沒有達標的潛力和實力,單就執政理念而言,可能就有一些偏差。“說到底,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空喊現象,還是出於不正確的政績觀和地區攀比心理,最后淪為炒概念。”

  先辦好“門前的事兒”  

  在老百姓的眼中,所在城市是不是國際化大都市並非他們的第一訴求,他們更關心的是城市是否宜居。

  而個別地方因為追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而出現的急功近利的規劃調整,脆弱資源的過度開發,盲目布局的基礎設施等,不僅與老百姓的訴求背道而馳,還會導致發展資源的透支和巨大浪費,最終使城市失去競爭力。

  榮華認為,相比於政府提出來的大概念,老百姓更關心門前的事兒,比如社區服務到不到位、城市管理有沒有缺陷、市民權益是否得到合理保護。“應該說,宜居的目標比國際化大都市更實際、更以人為本。在對城市的經營和打造上,應更符合本地區的發展、更注重老百姓的利益。”

  但現在的狀況卻是,個別城市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給老百姓畫出硬杠杠,有的甚至提出學多少句英文、看多少部外國作品的指標。“這些外加的東西很難被貫徹下去。其實,這個城市的國際化到了一定程度,大家覺得有需求,自然就會去學習的。”榮華說。

分享到:

(責編:馮慧)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