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二屆新任政協委員,我准備了三個提案。三個提案的關鍵詞是:公民教育、流動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教育界委員,前兩個提案均與教育有關,第三個提案則與城鎮化話題密切相關,既是解決民生問題,同時又給城市管理者一些新思路。
城鎮化最關鍵的問題是,農民工進城之后如何融入城市?戶口問題,就業問題,住房問題,我的切入點是如何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緊扣熱點,將教育與城鎮化結合起來看,也是事關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
我是農民的孩子,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期,是恢復高考后第一屆大學生,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后來又到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我的人生一直與改革開放同步,也是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在大學裡學習工作了31年,也教過許許多多的農民的孩子。2008年從人民大學調到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做干部培訓工作,但是農業、農村、農民仍然是我關注的問題。
由於當前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資源的配給制度的局限性,在某些地區,流動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為此,我提出了四點對策建議:堅持教育以人為本,在義務教育階段,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讓包括流動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內的每個適齡兒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健全教育投入制度,建立教育經費政府間分擔機制和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借鑒美國“教育券”、“流動教育計劃”(MEP)等制度的可能性﹔探索實行“義務教育登記卡”制度。
至於“加強公民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提案,則來自於我主持的一個科研項目:《東西方公民道德研究》。我認為國家應該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全覆蓋的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加強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監督實施和檢查考核,建議在就業招聘考試、公務員考試、干部教育和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中增加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
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是擺在城市領導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建議國家要有頂層設計,統一標准,打破地區分割和部門壁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點,關注民生,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的浪費。
(本報記者 張永恆整理)
鏈接
馮俊,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哲學教授,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