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高雄忙捕撈 嘉義重養殖 

台灣漁業轉型日子還不錯(本報記者走訪漁村)

2013年03月04日08:02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李煒娜文/圖    字號:
  漁獲到岸,高雄前鎮漁港立即卸貨。

  台灣各縣市隻有南投一個地方不臨海,“靠海吃飯”一直是眾多居民的生活方式,遠洋漁業則是台灣的特色支柱產業。台灣現有漁港200多個,漁業主要分為海洋漁業和漁業生產。歲月變遷,遠洋漁業的作業方式發生了變化,昔日靠海討生計的漁民更多從事了近海養殖加工。漁村碼頭依然繁忙,景象卻有不同。

  台灣漁業現狀如何?發生了哪些變化?記者日前走訪了以遠洋漁業著稱的高雄和以近海養殖加工著稱的嘉義,一探究竟。

  遠洋漁業:整裝再出發

  早春2月,記者來到高雄前鎮漁港,正巧碰上一艘1000噸級的運搬船“合群號”在碼頭卸貨。一箱箱魚貨被不斷用吊網從船上卸下,一落地,船下的工人立刻分揀,然后用傳送帶直接送到貨主的卡車上。

  前鎮漁港屬於台灣遠洋漁業基地,是台灣捕獲量最多也是船舶噸位最大的漁港。“遠洋漁船出海一趟大概需要兩三年時間,魚貨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往往會委托‘合群號’這樣的搬運船把魚貨冷凍后運回台灣。”高雄區漁會魚市場專員林祺豪告訴記者,這次剛好碰上“合群號”從印度洋海域回港,運回以魷魚和墨魚為主的1000噸魚貨。

  台灣的遠洋漁業長期居於世界前列。目前,年均總產量超過80萬噸,總作業船數近2000艘,每年為台灣創造的總產值逾400億元(新台幣,下同)。漁會總干事吳敏貞告訴記者,近年來,遠洋漁業面臨諸多挑戰,台灣遠洋漁業積極開拓資源、整合力量,加上台灣遠洋船隊噸位大、設備先進、續航能力強、基地分布廣,還是維持了不錯的發展態勢。

  港口碼頭因為遠洋漁業的繁榮出現了新的“討海族”,每每有搬運船靠岸,就是他們開始忙碌的時候。這些裝卸工收入也不錯,記者了解到,他們每天的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傳統漁村:漁民開工廠

  嘉義縣東石鄉,74歲的吳圳雄如今以養殖蚵仔為業。工廠門前保留的舊船,卻是老人家忘不掉的經歷。年輕時出海,現在做海產養殖,像吳圳雄這樣的轉變,在東石鄉並不鮮見。

  近海和沿岸漁業曾是台灣漁業的重要組成,但隨著漁產資源枯竭及人員老化而逐漸萎縮。進入本世紀以來,台灣致力於推動養殖漁業發展,這才有了傳統漁村變為“加工廠”的轉變。

  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振昆說,台灣養殖業也經歷了一個轉變。開始以淡水魚為主,即青魚、草魚、鰱魚、?魚等,后來出於環保考量,轉向以海水或半海水養殖虱目魚、烏魚等。

  養殖漁業的興盛也帶動了水產加工業的發展。在嘉義布袋鎮的正鑫水產加工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41歲的蔡鳳祺。其父原從養殖虱目魚起步,子承父業的他,如今從事二級加工,每年可以處理逾170噸虱目魚,生產的虱目魚丸通過台灣優良食品認証,已賣到了上海。

  昔日漁港,如今已見不到清晨出海、夕陽魚滿倉的情景,曾經的繁華逝去,如何轉型?當地政府通過整體規劃,將漁港打造成休閑觀光勝地。嘉義東石漁港如今已成為台灣中南部頗具美名的觀光景點,夕陽美景、音樂悠揚,“捕獲”眾多游人前來休閑度假。

  漁業轉型:目光投向大陸

  不論是在漁村或是碼頭採訪,業者談到未來的期待和發展,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大陸。

  台灣漁會總干事林啟滄表示,台灣漁業囿於海洋資源有限等客觀條件,未來將持續推動漁業轉型發展。擴大兩岸漁業交流合作是台灣推動漁業轉型的重要一環。

  “ECFA對台灣漁業績效非常卓著,不僅減少了關稅支出,降低了貿易成本,也擴大了台灣水產品市場規模,有助於調節產銷平衡。2010年,台灣冷凍秋刀魚銷往大陸的數量為2200噸,而2012年達到2.4萬余噸。這種‘爆量式增長’,完全有賴於ECFA的推動,體現了兩岸漁業交流合作的成果。”林啟滄說。

  林啟滄還說,漁業是兩岸非常重要的產業之一,兩岸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廣闊,消費力強﹔而台灣具備技術和經驗優勢,兩岸未來在產業交流、海上保育等領域可以展開更廣泛的合作。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