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紀錄片的盛況,有媒體欣喜地認為:國產紀錄片的春天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2012年,一部7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攪熱電視熒屏,在互聯網上下引發熱議,讓紀錄片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其實,這一年,值得一提的紀錄片還有很多,比如《故宮100》、《春晚》、《大魯藝》、《超級工程》、《留住手藝》。這一年,值得一提的紀錄片事件也還有很多:《歸途列車》在美國獲得第33屆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商業報道獎﹔《中國有個暑立裡》獲得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人文類“評委會特別獎”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加上此前該片獲得的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亞洲制作獎、意大利米蘭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榮譽獎、日本北海道札幌中日韓三國論壇獲展播獎等,該片已經先后獲得海內外10個獎項。此外,以《我的抗戰》網絡首播為先例,各類紀錄片、微紀錄片在新媒體風行。年末時分,《中國紀錄片藍皮書》繼去年第一次發布后再度發布2012年版﹔幾乎匯聚所有紀錄片精英的第十八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盛典、第二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盛典等相繼舉辦……
紀錄片興盛主要得益於國家政策因素
自1911年《武漢戰爭》拉開序幕,至今,中國紀錄片已經走過101年歷史。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認為,經過改革開放之前的政治化紀錄片、1978至1992年的人文化紀錄片、1993年至1998年的平民化紀錄片,到1999年至2004年之前的社會化紀錄片等諸多階段,中國紀錄片始終是中國社會的晴雨表。然而,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紀錄片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一度陷入低迷狀態。
2010年末,國家出台《關於加快國產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1年1月,專門播放紀錄片的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開播﹔國家還專門劃撥500萬元人民幣首次用於獎勵扶持國產紀錄片發展。
目前除了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之外,還有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上海紀實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中國教育台三套、重慶科教頻道、天津科教頻道和遼寧北方頻道等7個專業和准專業紀實類頻道。播出平台的增加、民間紀錄片制片人的活躍、新媒體環境下人人可以拍攝影像的情勢,使得國產紀錄片發展緩慢的局面被打破。據悉,央視紀錄頻道開播第一年的觀眾規模為4億,2012年增長45%﹔去年央視紀錄頻道沒有播出廣告,2012年紀錄頻道廣告招標達到3個億,而且價格提升25%,改變了外界長期以來對中國紀錄片的3條固定認知:一不掙錢,二無收視,三沒有核心競爭力。
紀錄片人辛勤工作,深刻把握時代需要
10年前,女編劇、導演李亞威來到雲南,一下子愛上了這裡。她以10年時間為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山村暑立裡拍攝了56分鐘的《中國有個暑立裡》,記錄了這個40多戶人家的偏僻山村因為打籃球導致的巨大變化。自然、滄桑而不規整的人群,被打破了又塞上豬尿脬用大針麻繩縫起來的籃球,還有村長、也就是村籃球隊教練在和州政府籃球隊比賽前“和政府打球可不能贏,隻能輸”的叮囑,都展現了當下中國百姓最真實的生活狀況。原中國新聞社副社長、資深紀錄片導演陳光忠認為,李亞威是把紀錄片看作一種信仰,才能扎根彝鄉10年,總共拍攝出12部有關彝族普通人的紀錄片或者電視劇。
而風靡一時的《舌尖上的中國》,在何蘇六看來,就是觸摸到了現實社會人的內心的一種呼喚,“現代人都在客居他鄉,似乎是以美食為主要對象的‘舌尖’,實際上更多的是喚醒了我們的鄉音、鄉愁、鄉土、鄉情”。總導演陳曉卿就是一個典型的“吃貨”,“所以他對食物的理解、思考、表達和普通人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紀錄片不僅要接地氣,還要“拉天線”
陳光忠認為,像《中國有個暑立裡》這類好的中國紀錄片不僅“接地氣”,而且“拉天線”,就是有國際視野,能夠讓老外看明白,“所以才有老外給他發獎”。片中雲南偏遠地區的山民對籃球的理解,恰恰契合了國際通行的體育精神、奧林匹克精神。
“紀錄片是折扣率最低的文化傳播方式。”何蘇六說,“紀錄片對傳播文化價值觀、塑造國家形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而且顯而易見的,所以,國外基本上都隻索要很少的播出費用甚至貼錢讓別國播出他們的紀錄片。”
何蘇六極端推崇書雲帶領攝制組在西藏與8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處一年后拍攝制作的5集電視紀錄片《西藏一年》。該片在英國BBC連續播放4次,后來又被加拿大、德國、阿根廷、南非等近20個國家、約50個主流媒體播放。何蘇六認為,西藏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片子達到的對外宣傳效果,可能遠遠超過我們花費大量時間金錢、人力物力做的正面宣傳。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負責人程春麗介紹,《舌尖上的中國》制作了9種語言的版本,每種語言翻譯費用超過30萬元。節目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后短短一個月,海外授權簽約金額即達到28萬美元,授權地區遍及亞洲、歐洲、北美、南美。
何蘇六認為,外國人最希望看到的還是現實中國的主流社會人群的生活,不獵奇,不刻意放大,展現的是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訴說的是普通人的夢想,並且告訴別人自己有沒有實現夢想的途徑。據他了解,近來不少海外媒體希望來華拍攝紀錄片,如日本的《激情中國》,美國的《列國圖志·中國篇》,上世紀70年代拍攝過《中國》的意大利紀錄片大師安東尼奧尼則希望來華拍攝續集。
中國紀錄片的春天也許真的不遠了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在觀念、語言、手法、形態等方面差不多滯后於國際紀錄片界將近20年。與國外紀錄片尤其是自然類的紀錄片在中國大規模播映相比,一些外國權威電視媒體有時一年到頭沒有播放一部中國紀錄片。
何蘇六指出,《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雖然產生了轟動效應,重現了全民熱議紀錄片的景象,但是后來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幾部大制作卻難以為繼,讓社會對紀錄片發展的期待趨於理性。
既然如此,國產紀錄片的春天真的來了嗎?何蘇六給出的是“差不多了”的答案。他認為,在未來數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將迎來整體上升的新階段。國家政策的主導和支持、地方各級電視機構對紀錄片資源分配比重的加大,新技術和新媒體給紀錄片帶來的新發展空間以及受眾對紀錄片認知和接受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都是紀錄片的利好消息。“我們紀錄片人就是希望國家和政府更加自信,我們的民眾除了娛樂還有更高的精神需求。”